【道德經】道經 致虛極章第十六(1)

▲修行至大道之領域,必須做到把一切貨利當做虛假不實之物,既是虛假不實則不會產生貪慾,既無貪慾則心境自然清靜。(圖/睿傳媒資料室提供)

文學/道德經

致虚,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云云,各歸其根。歸根曰靜。

註解:

至大道域;厚,興、萬物所歸曰復、各有所生;修道至虛極之處,乃見萬物或生或威,又見萬物云云,盡有根本,所歸還於靜。

修行至大道之領域,必須做到把一切貨利當做虛假不實之物,既是虛假不實則不會產生貪慾,既無貪慾則心境自然清靜;因此要做到此功夫必須與萬物並列,由「無」中生「有」,再由「有」中回到「無」,雖然萬物的形狀是千萬百態,但終至歸於無。目前萬物之形狀是暫時性,但始至終歸於無,雖然萬物皆有形體,但我心視為無體,則心境不妄動歸於靜。

這一句是說,靈修到一個靈性境界之領域當中,自然地把物質體一切東西當作虛假不實的東西。既然是認為物質上一 切東西皆是虛假不實在,只是生活上之需求而已,此種領域就是元神為人生之主宰,而產生靈性磁場空間,就不會產生貪慾;既無貪慾,則心境自然形成清靜空間。因此,要達到此功夫之境界,你必須與萬物共同存在。也就是說,你與萬物共同存在,形成你就是萬物中其中之 一。

所以萬物是從「無」中生出「有體形」,再由「有體形」回到「無」。雖然萬物形狀千千萬萬種類,變幻無窮,但最後仍然回歸於無。也就是你在凡俗上雖然已得到千千萬萬的種類的物質體,但無法永遠長存於屬於自己,因為你跟萬物在凡俗上是短暫性的。所以唯有修道者提昇靈性生活之領域,才能領悟到萬物皆是暫時性,最後回歸於無。這種靈性境界可由自己內在元神體散發出無形的靈性力量,以端正身體有形的行為,把萬物當作無形體,則心中自然地不產生妄動,回歸於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