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郁文/專題報導
《道德經》中有這麼一段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告訴世人,水是最接近道的存在,因此「上善」若水。而根據近年出土的古代文獻得知,古人還認為「水先於天地而生」。
《太一生水》為1993年於湖北省郭店村楚墓發掘出的竹簡。經過專家們的整理及考古,認定於該地發現的文獻及器物,為戰國中晚期之上士所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為記錄文字的八百餘枚竹簡,屬於道家典籍的包括《老子》、《太一生水》等,成篇年代距今已兩千多年。
▲《太一生水》竹簡記載「太一」、「水」,以及天地是如何生成的。(圖/取自https://baike.sogou.com)
《太一生水》首先即說明「太一」、「水」,以及天地是如何生成的。「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而後天地互輔,於是有神明、又有陰陽。「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冷熱。冷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
藉由太一生水,進而推演出神明、陰陽、四時、冷熱與濕燥的生成順序。「成歲而止」,即上述演變的週期為「一年」。「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冷熱之所生也。冷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此段最末,作者經由反方向的推導,得出「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的結論。
「太一」是什麼呢?太一本來是中國古天文學的星名,指的是北極星。北極星是靜止不動的,在民間信仰裡被奉為天帝。在哲學意義中,北極星則意味著永恆不變、宇宙本源,也就是「道」。《呂氏春秋》裡,亦有言道為太一的說法:「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
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道。太一先有水,而後才生成天地。《太一生水》其後揭示:「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四時。周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科學昌明的今日,「水為萬物之源」已是普遍認知。然而從《太一生水》的出土文簡中可以看到,古人對宇宙及自然的認識並不亞於現代人,並且除了「水為萬物之源」,還進一步提出水與道、天地、陰陽等等的因果關聯。
《太一生水》全文如下: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冷熱。冷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冷熱之所生也。冷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四時。周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埋,陰陽之所不能成。此謂之道化也。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強,責於堅,以輔柔弱。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從事者,必託其名,故事成而身長;聖人之從事也,亦託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地名字並立,故過其方,不思相當。天不足於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於東南,其上卑以柔。不足於上者,有餘於下,不足於下者,有餘於上。#
▲水來自於太一 古墓竹簡《太一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