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咖啡質量發展 花蓮縣府辦理病蟲害防治講習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花蓮縣咖啡種植面積78公頃左右,縣政府為輔導咖啡產業,今(16)日、明日在瑞穗鄉公所及富里鄉農會,分別辦理「咖啡病蟲害整合管理」講習,期盼進一步提升質量,打造在地咖啡金字招牌。

▲咖啡一旦發生「咖啡果小蠹」蟲害,將影響風味,失去經濟價值。  (圖/縣政府提供)

縣府邀請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助理研究員潘宣任講授咖啡果小蠹、炭疽病等病蟲害防治。縣長徐榛蔚表示,由於國人日常飲品習慣逐漸西化,國內咖啡相關產業產值逐年提升,儼然成了「黑金產業」。花蓮縣擁有無工業污染的天然優勢,縣府相當鼓勵農友投入咖啡生產行列,朝友善、有機方向發展,俾打造國產、低碳足跡、永續的咖啡產業。

▲花蓮縣政府邀請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助理研究員潘宣任講授咖啡果小蠹、炭疽病等病蟲害防治法。  (圖/縣政府提供)

徐榛蔚說,除了提升咖啡生產種植技術外,縣府近年也努力強化農友烘焙技術、咖啡評鑑等,在行銷部分,更帶領農友參加國內每年的咖啡展盛事,打造花蓮的專屬展區,讓咖啡農友交流接觸國內外產業與產品,以期提升競爭力。

農業處長陳淑雯指出,花蓮咖啡作物種植面積約78公頃,有機驗證面積約有43公頃,在產業發展及兼顧聯合國推動的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方面,將持續輔導產業朝向友善、有機模式發展。

潘宣任說,近來國內在咖啡作物發生的「咖啡果小蠹」是主要的果實害蟲,危害咖啡植株上果實與採收後的生豆,該蟲以咀嚼式口器在咖啡果實鑽食小圓孔,雌蟲進入果實的胚中取食產卵,被果小蠹危害的咖啡豆除失去經濟價值外,也會影響後製成品的風味。

他建議,進行「咖啡果小蠹」防治,可採用綜合管理,包括第一次及主要開花期、噴藥、施肥、收穫、修剪及監測等日期等。如間歇式監測,恐會錯失「咖啡果小蠹」發生盛期,每月定期監測較能掌握發生頻率。而採用誘引器進行防治時,建議每分地使用20至30個,間距3至4株,並掛於植株通風處,高度以方便操作即可。

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長周黃得榮補充,咖啡除了「咖啡果小蠹」蟲害外,也常見有真菌性疾病,如咖啡炭疽病、煤煙病等,目前國內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 (IPM) 是綜合防治法,主要是建立友善的作物栽培環境、降低化學農藥的暴露風險、提升作物品質以及農產品食用安全,打造兼顧人類與田間有益生物的永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