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徳經 上士聞道章第四(2)

▲ 修道之人清純之心好像生活在汙濁凡俗世界中,形成不被汙染之境地,靈性善之磁場無邊無際,因而自己不認為有功勞。(圖/睿傳媒資料室提供)

文學/道德經

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俗。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註解:
初立言時,道明之後常如闇昧,遁跡隱名爲進其道,大道平正有如類物,德雖居不離凡俗,潔白之人常如受辱,德廣無邊故常不足。

以靈修觀點解說:
古人初樹立道之言語時候,道顯露之後時常以有形與無形不定出現,而隱形隱名稱爲道。大道平直端正有如與萬物相像,因此世人「德」雖有但卻不能遠離凡俗。潔白之人時常有如能納污濁而不染之境,德性廣濶無邊而不自以爲功。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古時候修道之人當時以言語闡述    道本體的時候,    道本體立刻顯露出來,給修道人去描述。而顯露出來,時常以有形體與無形之炁不定出現,因此修道之人把這種隱形隱名稱為道。
大道本體之清氣平直又清純,而與萬物相像。也就是    大道本體以清氣化生出萬物,因此有如跟萬物相同。
因此,凡人力行修道成為修道之人,必須藉著有形體的身體去修道。但身體不能遠離凡俗上的生活。由此,修道之人清純之心好像生活在汙濁凡俗世界中,形成不被汙染之境地,靈性善之磁場無邊無際,因而自己不認為有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