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道德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兊。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親。不可得。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貴。不可得賤。故為天下貴。
註解:
知道者不言爲守道也,不知道者常以言語歡行其道也;知道者塞兌閘門挫銳解忿和光同塵,所以無有親,判官賤貴與道同。
以靈修觀點解說:
了解道之人不以言語談之,而以修養其心遵守道,不了解道之人,時常以言語談論而歡迎其道;了解道之人默默自守其道,而不隨便以言論談之且不以耳目隨意視聽;做人處世很細微周到謙虛有禮,心地善良且寂靜與光同耀,而超然為人之表率,所以沒有親近利害貴賤之心,了悟判官與貴賤皆源於道;不了解道之人,則無法了解判官、貴賤與道有關聯。
這一句是說,古時候修道之人都不以言語去談論道的存在,甚至不去談論修道的口訣,而專一以修心守著道。也就是古時候修道之人專一守著神仙,以神仙授予修道的口訣修練,而不以言語去描述研究。
沒有修道之人對於道不了解,甚至無法體悟出修道在人生中是重要,因此時常以言論歌頌道的偉大,甚至以凡俗上的觀念去迎合道、體悟道的存在。修道人皆默默地修道,以符合道之法則。其法則是清靜,而不以言論或看書去研究;做事情細微周到,心中謙虛有禮貌,心地善良之清静,與道之光炁同樣地散發在四周, 是人類之人心與行為之榜樣,因此沒有親近、利害、貴賤之分,了悟凡俗上之一切皆來自於 道本體;沒有修道之人因為靈性沒有開發出來,只有人性,以致於無法了悟凡俗上的一切與 道本體有什麼關聯。由此可見,人必須修道、提昇靈性,促使靈性符合 道本體之清靜,才能了悟凡俗上屬於有形物;可以由無形化為有形之真理,領悟到凡俗之有形與 道本體是有密切相關聯的。
〔本章要旨〕 知「道」之人,不以言語談之而守著「道」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