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迴藝術季開展 五件作品沿南迴公路展出詮釋多元面向

記者池文中/臺東報導

2024南迴藝術季22日開展,以「光之迴境」為主題,5件作品各別詮釋南迴人文的多元面向,所綻放的光芒如同點點星光,牽引人們走入南迴,探訪壯闊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化風情樣貌,沿著南迴公路太麻里、大武及達仁可眺望遼闊太平洋的臨海處閃耀。

縣長饒慶鈴表示,以慢且細膩的態度感受臺東的生活樣貌,是臺東縣政府打造「慢活臺東」的基調,並致力推廣「臺東大美術館」,將美的事物延伸到臺東各角落,這幾年不斷用藝術當作隱形的橋梁,將臺東市區、南迴、縱谷及東海岸等地區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風情知性串連起來,用視覺美學實踐藝術是生活的延伸,營造讓民眾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生活和藝術相融帶來的美好體驗,以臺東的自然人文打底,持續慢慢打造成為一座融入民眾生活的戶外大美術館。

臺東縣文化處指出,南迴公路不僅有海天一色的美景,更有豐沛的族群文化、人文風土、傳統歷史等,透過國內外藝術家不同的視角、愛惜大自然生態的人文情懷,鮮明詮釋出對於這方土地、部落生活、原住民傳統文化,以及守護地球有限資源的使命與情感,藉著地景作品讓民眾與南迴這片土地互對話。最能代表南迴的《第一道曙光》即是藝術家賴純純的創作,藉由純淨光亮的「光之環」回應大自然永恆的精神,以圓形傳達完整與無限循環的永恆與承諾的意涵,象徵地球生態環境的希望和集結共同力量。藝術家林純用作品《新天使》以抹香鯨作為海洋的意象,期能喚醒身為海洋島民的臺灣人,省思現今海廢漂流、海水污染與過度捕撈等,引發生物滅絕與生態失衡的危機,希望人人都成為捍衛藍海的「新天使」,讓海洋生物長久悠遊於大海。

 

屏東排灣族藝術家尼誕.達給代歷作品《是那裏嗎?》將兒時聽到的口傳故事轉化為創作靈感,大姆姆山是北排灣族的聖山,vuvu說「光是從大姆姆山那邊來的,我們也是」,激起他對山彼端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3米高的人身魚頭鋼雕造型,有崁在中央立體的白鐵之心,傳遞在潮起潮落間發送希望的光讓人得到能量。

 

來自馬來西亞的年輕藝術家陳抒漫,以女性柔和的側臉,用漂流木營造如海浪般的飛揚髮絲,呈現《大地之母》的包容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髮梢處魚躍出水面呼應太麻里當地知名的三和定置魚場。南非藝術家Marco Cianfanelli作品設置在南田親水公園,以鏤空呈現看不出特定族群的輪廓,表達如大海納百川的人文情懷,穿透式的作品設計讓民眾暸望太平洋,與大自然產生連結,進而省思人與大自然間的關係,並將排灣族圖騰融入到頭飾,提醒人們謹記保存傳統文化價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