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疝氣別輕忽 及早根治解除危機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兒童腹股溝疝氣是小兒科臨床最常見的外科疾病。花蓮慈濟醫院小兒外科醫師楊筱惠強調,每百名孩子中約有3名會發生,特別是男童、早產兒,發生機率較高,若家長發現孩子腹股溝處有異常,應儘早至小兒外科門診就醫。

▲罹患小兒疝氣,腹股溝會鼓起來。(圖/花蓮慈院提供)

「幫小孩洗澡或是孩子哭鬧時,發現他下腹部、腹股溝這邊會鼓起來,怎麼辦?」楊筱惠指出,腹股溝疝氣的成因與成人不同,主要是因為小孩的腹膜向鼠蹊部延伸的鞘狀突(俗稱疝氣袋)未閉合,導致腹腔內的器官,包含小腸、網膜,女生則可能是卵巢或輸卵管等,掉入疝氣袋中,並會在孩子哭鬧、用力或站立時,凸出但不痛,一躺下後,這些凸起就會消失,其中,好發於右側約55%、左側約30%、雙側都有約15%。

她提醒,若器官長時間滯留於疝氣袋中,將導致腸子或卵巢腫脹卡住為「嵌頓型疝氣」,可能會引起腸阻塞,出現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或是腸子、卵巢缺血壞死等,危及孩子的健康,若家長發現孩子的腹股溝處有硬塊、腫塊,或是嬰幼兒哭鬧不安、嘔吐合併腹股溝突起腫塊,應儘快讓孩子躺平或輕輕將硬塊推回,並儘快至小兒外科門診就醫,一旦發現硬塊推不回去,應儘速至急診處理。

除了腹股溝疝氣,陰囊水腫也是門診常見的疾病,家長也需警覺孩子陰囊的變化,尤其是發現孩子陰囊忽大忽小,特別是感冒期間陰囊變大、甚至除了睪丸外還有另一個腫塊,便要檢查是否為腹水經疝氣袋累積在陰囊造成「陰囊水腫」。

「手術是疝氣常見的治療方式。」楊筱惠說,特別是嬰幼兒腸子容易卡住,有症狀時應儘早處理,不需等待孩子長大後再手術。手術以傳統方式進行,將疝氣袋的開口關閉、切除遠端的疝氣袋,保護好輸精管及血管,大多不需要像成人一樣放置人工網膜,約20分鐘完成,且傷口小約1至1.5公分、不須拆線傷口,一週即可癒合,也可選擇腹腔鏡式診治,大多數孩童術後隔天,就有顯著改善,並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需注意術後一週內禁止劇烈運動。

耐心十足的楊筱惠提醒家長,處理疝氣雖是臨床常見手術,但仍需全身麻醉,對於嬰幼兒,尤其是小於一歲的孩子而言,應由專業的小兒外科醫師與麻醉科醫師檢查與手術,若家長發現孩子腹股溝處有異常,應儘早至小兒外科門診就醫,及時治療讓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