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道德經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註解:
先有怨惡,後能乎治,未足爲善。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事恩怨互相循環,先有怨惡,後以恩惠治之,因此不足盡以為善。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凡俗上之事情,恩惠及怨惡互相循環;先有怨惡,然後再以恩惠治理,因此不是完善治理之。由此可見,凡俗的濁氣無法達到平和的世界。
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註解:
有德者凡事與人符契,不責於人;無德者常欲使人合轍,故有怨饒,轍猶跡也。天道無有親常與善人合德。
以靈修觀點解說:
因此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凡事待人以禮相親和,不與人相結怨惡,世人常因自己之私利而使人產生怨恨,因此有怨惡。天道沒有親近與疏遠世人而常賜予善人合德造福。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因此,靈性上師清氣而生,以平和與人相待,而不與人產生怨惡。沒有修道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鬥,使人產生怨恨,因此形成怨惡。天道是清氣體,因而沒有親近與疏遠凡人,而且時常賜福報給修道之人,以造化人生。
我們從這句話可以領悟到,人唯有修道,引發出靈性之善,才能產生清氣,並且人人平和相處。清氣相融合、人人互相善待,才能受到上天賜福報,以造化喜悅的世界。
〔本章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