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經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3)

▲聖人行事謙虛有禮,而不會自我顯耀出德性。唯有道者, 善知足,方可將此德性時常保持之。(圖/睿傳媒資料室提供)

文學/道德經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能弊復成。

註解:

又不盈滿常處弊,闇能守處其道。

以靈修觀點解說:

聖人能保有此道,即不貪得無厭,而能知止知足。假若世人只知嗜慾,而貪得不足,則會造成不知「止足」。好貪求而不知滿足,雖然擁有一時之榮貴,一旦禍起則纏身矣。惟有道者,善知足,雖然沒有名利,但德在我身,因此可時常保持之。

這一句是說,靈性上師本身擁有

第一、清靜。

第二、謙虛。

第三、清純樸實。

第四、靜態做事。

第五、清氣提昇人類靈性等。這些力量。所以祂對物質上一切東西自然地不去貪求,而且能知道滿足。所以人類也要從靈性上排除貪慾。也就是說,凡俗上的東西雖然不可缺,而且又很誘惑,但我們靈修者不被迷惑,以靈性為主,凡俗為輔。假如你以 凡俗為主,則會產生貪求不滿足,無法停止。雖然在凡俗上得到一 時的榮華富貴、享受,但是一旦肉身受到因果業障纏身,而消失在人間,則形成一無所有。所以唯有追隨著  真正靈性上師靈修,才能領悟到靈修很重要;而且以靈性為主,才能破除物質上一切的誘惑。雖然沒有名利,但永恆地得到神仙之道。

 〔本章要旨〕

 聖人行事謙虛有禮,而不會自我顯耀出德性。唯有道者, 善知足,方可將此德性時常保持之。

也就是說,靈性上師是一位神仙,而具有神性之氣質。因此祂在人間做事情很謙虛,又有很禮貌,而不會因為祂是神仙,把祂的德性顯耀出來。只有神仙才能知道滿足,才可將謙虛有禮之清高氣質永恆地保持。因此靈修者必須禮拜真正神仙修道,才能得到謙虛之氣質,符合    道本體之運行;進而得到神仙授於求道之階段,最後才能能得到神仙之點化,得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