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秦晴/桃園報導
桃園市文化創意觀光發展協會陳進龍總幹事,一直致力龜崙社的文化探尋及紀錄,於2023年7月帶領發掘桃園社造之美工作坊的學員,實地走讀平埔族龜崙社遺跡,希望喚起更多人對在地文化的認同。
▲桃園市文化創意觀光發展協會陳進龍總幹事,為大家解說永媽隆古厝的保存及過往歷史。(圖/發掘桃園社造之美工作坊提供)
台灣北部龜山楓樹坑地區的平埔族龜崙社,是一個充滿傳奇的社群。在明末外來強權來到台灣統治時,外人因視龜崙社領地為生番兇悍的出草區,因而避開不敢踏越。康熙年間曾有龜崙人狀如生番的描述,直至雍正10年的討伐後才歸順清朝;乾隆年間將龜崙社編入台灣府淡水廳以北的熟番淡北十九社之一。現今桃園「龜山」的名稱,就是來自其為龜崙社人世居之地而得名。
▲桃園龜崙社末代頭目永媽隆的古厝,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年。(圖/記者秦晴攝)
依據明治42年調查的熟番戶口,龜崙社共36户160人,當時龜崙頂社由永媽隆頭目擔任領導,在楓樹坑建有大厝。根據日治時期戶籍調查,龜社平埔族的姓氏有永、干、傅、柯、陳、林、袁等,其中永、干、傅、柯,堪稱龜崙社的「四大家族」。永姓家族在山區一帶從事各種行業,永字頭的商號是其特色。末代頭目永媽隆行事威嚴、熱心公益,於日治後期逝世,據後代子永成文表示,阿公遇事會出面排解且社眾都會服從。
▲龜崙社平埔族的姓氏資料,永姓為大宗。(圖/記者秦晴拍攝)
龜崙社末代頭目永媽隆的古厝,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自其子孫永深淵35年前搬離後,房子一直空著沒人居住,龜崙社永家後代子孫希望成立基金會,以避開複雜的個人產權問題,而能原狀保存這棟老建築;在信仰方面,早年該地區有許多高大的樹木,當地居民認為樹大必有神,因此,樹下以「三粒大石頭」的土地公廟,成為居民信仰中心。
▲桃園龜崙社永媽隆古厝一隅。(圖/記者秦晴拍攝)
雖因年代久遠及漢化影響,龜崙族群未保存母語,後代子孫大多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亦不具備原住民身份,但我們從永姓、干姓等特殊姓氏去探詢,仍可發現龜崙族裔後代的足跡,並對其過往勇猛事蹟讚嘆不已。#
▲走訪桃園龜山 尋找百年前龜崙社的生活遺跡。(影片/記者秦晴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