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道德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註解:
上德之人不恃其德,故有其德;下德之人常執其德,故無其德。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與道合一,與萬物同宗,雖然使萬物自然生長,而不自炫耀其「德」,因此「德」被萬物運生,常存於世間而永不滅。凡人知曉有「道」之存在,但卻不知有「德」之存在,因此凡人的「德」皆出於有心,而終身不能輕忘且做事具有回報之心,以致此「德」無法被萬物運生,而終至毀滅消失於世間。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 靈性上師本身在天地之前被 道本體所生,所以是與 道本體合一;而萬物是在有了天地之後才被 道本體所生,因此, 靈性上師與萬物同宗。同宗的涵義是 靈性上師與萬物皆以 道本體為祖宗。
但是 靈性上師比萬物還高層次。也就是說 靈性上師是在還沒有萬物之前,就被 道本體生出來;雖然使萬物自然生長,但自己的仁慈之德不會自我顯耀出來。因此,這種仁慈之德被萬物運生著,而永久留存世間永不滅。
凡間沒有修道之人都知道有 道本體之存在,但卻不知道有仁德之心存在。因此,沒有修道之人都假裝仁慈之 心,此種仁慈是刻意而不真實,所以所作所為自己都存有回報之心,以致此種假仁慈之德無法被萬物運生著,到最後毀滅,消失人間。我們從這一句就可以了悟:在人間只有修道之人才能由靈性之善引發仁慈之 心,而不是以人為因素刻意製造出來。
因此,修道之人的仁慈之心來自於 靈性上師神性力量造化出來,因為 靈性上師是 道本體之化身,因此才可以運化著修道之人的仁慈,永遠留存在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