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在地記憶徵件開跑 重新找回遺落的𠊎庄歷史

記者翁一如/綜合報導

由客家委員會主辦的「𠊎等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活動,於12月7日在實踐大學臺北校區國際會議廳舉辦公開說明暨論壇開跑。客委會楊長鎮主委邀請大家共下來找回屬於自己的客庄記憶,無論是否具有客家人身分皆可反思歷史,為臺灣土地的集體記憶與認同貢獻心力。

楊長鎮表示,地方記憶的重建是打造生活共同體與社區認同的重要基礎,但臺灣是一座失憶的島嶼,歷經不同時期的殖民或威權統治,自我的記憶已沉澱在失憶的深澗。客家的文藝復興有賴語言、文化的復振與創新,更有賴於客庄集體記憶的重新發掘與再現。客委會鼓勵大家從個人、家族、村落的角度,逆寫真實發生卻未曾被保存的珍貴客家故事,凝聚與省思相關的歷史事件及文化。

▲客委會楊長鎮主委致詞。(圖/客委會提供)

此次徵件說明暨論壇,由徵件評審客家公共廣播基金會陳邦畛董事長、台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彭俊亨董事長、台灣設計研究院張基義院長、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黃聲遠建築師、永真急制workshop聶永真設計師、實踐大學設計學院許鳳玉院長及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王俊雄主任共同分享對於徵件主題的想法。

徵件評審們認為,紀念碑/物的設置,不單是為了緬懷過去,更是面向現代,並進一步能形塑未來的文化工程,其並非為了追求蓋棺論定的歷史評斷而設,它絕非終點或句號,而是「需要動態地,即不斷改變、刪減及增補的工作」。以「有形」的藝術手法,賦予記憶固態的形體,替人們開啟重新省思過去的「無形」場域,讓不同的權力與主張,在其中論述、爭論,持續謀求歷史共識的可能。同時透過擇選與產出承載記憶與意義紀念體的過程,引發所有國民對於歷史事件認識與重視。歷史與文化紀念物也不僅是純粹美學形式表現,而與在地環境特質、事件意義、文化生活有著緊密關係。

客委會竭誠邀請大眾參與本次徵件,本活動已整理提供了乙未保臺戰爭、太平洋戰爭、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八二三炮戰等五大歷史主題的概述,透過事件與人物簡介,像是在乙未保臺戰爭中留下『邊戍孤軍自一枝,九廻腸斷事可知』自輓詩的姜紹祖,並與吳湯興、徐驤並稱為「客家三傑」、「竹苗三秀才」,或是因討論如何利用三七五減租團結青年、反抗政府等事宜,而遭逮捕處死的獅潭五君子事件等延伸參考資料作為線索,幫助參與者快速掌握歷史事件的內涵,一起挖掘與認識客庄、逆寫真實發生卻未曾被保存的珍貴客家故事,發想屬於在地的紀念形式。

本次徵件初選將選出入圍30組作品,每組提供10萬元供模型製作及運送費用。並於決選選出優選作品5組,每組頒發30萬元獎金,及首獎優勝者將獲得100萬元獎金。徵件日自112年12月7日至113年2月17日17:00止。

本次徵件期待透過設計美學結合客家文化素養,公開徵選公共空間藝術美學構想與實體概念作品,展現客庄在地特色及提升人文關懷的文化建設,並使「客庄在地記憶相關公共議題」獲得更多重視認同與理性討論,為後續客委會推動「客庄歷史記憶」政策,提供客庄鄉鎮紀念環境營造之典範樣式。

▲「𠊎等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圖/客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