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宇寬/高雄報導
很高興第一次聽到鄭詠翰醫師,很熱誠的分析三叉神經痛,透過鄭醫師的介紹,民眾會更了解這個疾病以及如何去治療。
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是一種在顏面特定區域突然發作,伴隨一陣一陣強烈的疼痛,有些人形容像電擊般的刺痛或是火在燒灼的感覺,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由於症狀位置容易被誤會為牙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有媒體報導誤拔牙齒卻還在痛。
▲九旬翁三叉神經痛,遭誤診為蛀牙(圖片來源/華視新聞)
▲血管硬化壓迫神經,好似牙痛,險誤診為蛀牙,險拔牙(圖片來源/台視新聞)
臨床上的顏面部疼痛,若劇痛持續多年會擾亂病人的説話、吞嚥進食、梳洗刷牙、工作和社交生活等。▲三叉神經痛示意圖。資料來源洪啟庭醫師、陳福安院長。(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根據統計,每十萬人中會有4.5 位病人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好發在60~70歲的民眾,統計上高峰年齡為50歲,且女性比男性多(約1.74:1),疼痛部位為單側邊臉部的下牙齦及下頷、上牙齦及上頷,亦會發生在眼睛以上的額頭部位。
三叉神經在臉部分成眼支、上顎支及下顎支,分別支配臉部上、中、下的部位(分別為第一、二、三支)。疼痛大部分都是第二分枝或第三分枝,或合併第二及第三分枝,較少發生在第一分枝。多數為單側,右側居多。
典型的三叉神經痛通常是一種出現在臉上的陣發性疼痛,很突然、無預兆出現在單側、短暫的抽痛伴隨區域性的刺痛感。這種感覺是尖銳的、燒灼的、針尖次的、撕裂樣的感覺都有可能。
有些人會在這些區域特別敏感,一接觸這區域就會誘發疼痛,比如碰到臉上區域內的皮膚、吃飯、打哈欠、碰到冷熱水、刷牙、洗臉、剃鬍鬚、說話等日常動作,都有可能成會觸發點(Trigger Zone)。
疼痛的持續時間不一定,每次幾秒到數分鐘都有可能。
疼痛期從數周到一、兩個月,間隔一段時間後,再另外一次地發作。
▲典型的三叉神經痛通常是一種出現在臉上的陣發性疼痛,很突然、無預兆出現在單側、短暫的抽痛伴隨區域性的刺痛感。(圖片來源/健康2.0)
典型的三叉神經痛 (Classical trigeminal neuralgia)主要是三叉神經在腦幹根部被血管(動脈或靜脈)所壓迫,造成神經髓鞘損傷,引發短路現象,所致的陣發性臉部疼痛。
鄭醫師特別強調三叉神經痛可能會增加憂鬱症、焦慮症和睡眠障礙的風險。以及在三叉神經痛的病人族群裡,失智症的風險也可能會增加,所以要尋求專業的醫師做積極的治療。
三叉神經痛 | 牙痛 | |
病因 | 顱部血管壓迫三叉神經,造成神經髓鞘損傷引發短路。 | 牙周發炎、牙周病、蛀牙、牙神經發炎等等。 |
症狀 | 在額頭、臉部或是下巴部位,有突然出現、短暫的抽痛伴隨區域性的刺痛感,如針刺、刀割或是電擊般疼痛。 | 吃到比較冰冷、酸性、太過刺激或是過硬的食物,會有持續性的痠痛與悶痛。 |
治療 | 藥物、放射手術與開顱手術。 | 藥物、牙周治療、拔牙等。 |
▲ 運用表格來做三叉神經痛與牙痛的區別。(表格來源/鄭詠翰醫師整理)
三叉神經痛診斷常常依賴臨床症狀、過去病史及治療史。影像上最重要的是顱部的核磁共振(MRI),除了可以診斷血管壓迫性的原發性疼痛,還可以排除其他繼發性的三叉神經痛及顱底腫瘤,並了解血管變異程度及手術難度等訊息。
首先了解了三叉神經的症狀的變化以及對人的影響,還有如何診斷。下一篇再請鄭詠翰醫師為大家介紹如何來治療三叉神經痛。#
鄭詠翰 醫師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總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住院醫師/林口長庚不分科住院醫師/台灣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第十一屆優秀神經外科住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