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旗山醫院蕭坤元醫師 中風復健運用針灸治療效果顯著

 ▲專業熱誠的蕭坤元醫師。 (圖/記者施宇寬 拍攝)

記者 施宇寬/高雄報導

以下為專訪部立旗山醫院蕭坤元醫師對於針灸治療針對中風復健方面的應用,深入淺出,讓一般民眾能夠了解。

中風是由血管問題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損傷,包括腦梗塞、腦出血等,會迅速導致症狀超過24小時或死亡。2013年,中風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占全球總死亡人數的11.8%,每四分鐘就有一人死於中風。亞洲的中風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其中缺血性中風占約80%。

中風的診斷主要依賴CT或MRI,並分為四個階段。超急性期在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局部缺氧和糖分耗盡會導致細胞損傷和代謝性酸中毒。亞急性期涉及早期基因和應激反應,啟動神經保護機制。慢性期則是恢復和修復過程,包括神經再生和血管生成。

中醫認為,中風是外界有害因素突然侵襲所致,特性如風,善變且易動,病情突然迅猛。預防中風需及時就醫,早期診斷和治療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中醫中的“中風”有時指的是感冒症狀,如頭痛、身熱、怕冷、出汗或無汗。這與現代醫學所說的中風(stroke)不同,後者症狀包括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歪斜等。

中風最常見的損傷包括運動和感覺功能的喪失。復健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早期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和語言治療,運動計劃和步態再訓練,以及其他治療如肉毒桿菌毒素治療痙攣、夾板預防攣縮、神經肌肉電刺激和針灸等。

▲針灸八卦頭皮針的實際應用。治療肺部咳嗽以及腰背酸痛。(圖/記者施宇寬拍攝)

臨床試驗顯示,針灸可以改善中風後的平衡,減少痙攣,並增強肌肉力量。2010年的一項研究指出,針灸有助於中風後的康復,包括減輕疼痛、促進運動恢復、增加受影響區域的血流量,以及幫助神經重組。

使用電針刺激大椎、百會和水溝穴位,可以釋放乙酰膽鹼,促進一氧化氮的生成,這有助於增加腦部血流和擴張血管,對中風恢復有幫助。研究中常用的穴位包括百會、足三里、曲池、水溝、大椎和合谷等。

1、百會:百會穴在頭頂,是全身經絡的重要交會點,被認為是各種陽經和百脈的匯聚之處。。

▲百會穴。(圖片取材網路)

2、足三里:按壓這個穴位可以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古人認為針灸足三里能祛病延年,因此也叫它「長壽穴」。這個穴位對治療腿部癱瘓和痿痺等腿部疾病有效。

▲足三里。(圖片取材於網路)

3、曲池:按壓曲池穴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氣、改善關節靈活性、祛除風濕和調理氣血。這條經絡氣血充足,對於上臂、肘部和前臂的問題,如上肢癱瘓和痿痺,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曲池。 (圖片取材於網路)

4、水溝:也叫人中穴,位於鼻孔下方的人中。按壓這個穴位可以開竅醒神、提升陽氣、消腫以及對腰脊有益。▲水溝。(圖片取材於網路)

5、大椎(GV14)穴名:大椎,別名:百勞、大杼、上杼。經絡:督脈。交會穴: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功效:升陽,益氣,退熱,補虛。▲大椎穴。(圖片取材網路)

6、合谷:也叫虎口。按壓合谷穴對中風引起的口噤、口眼歪斜、喉嚨腫痛、手指抽筋、手臂疼痛、失聲以及各種疼痛症狀都有療效。▲合谷穴。(圖片取材網路)

回顧一下在中風不同階段進行針灸治療的最佳時機和效果。在急性期(acute),針灸能抗氧化、抗發炎並保護神經,減少細胞壞死。在亞急性期(subacute),針灸能促進血管增生,繼續抗氧化和抗發炎,並提高乳酸含量,幫助受損腦細胞進行厭氧呼吸,減少進一步的細胞壞死。在慢性期(chronic),針灸有助於神經再生,並刺激神經傳導物質,促進神經增生和復原。因此,我們建議在中風急性期後盡早開始針灸治療,這樣能更快地恢復健康。#

  • 蕭坤元醫師
  • 現職
    • 旗山醫院中醫科
    • 成功大學健康照護研究所
  • 經歷
    • 崇學馬光中醫診所
    •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
    • 沙鹿童綜合醫院
    • 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