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後手腳無力疼痛 可能是「格林-巴利症候群 (GBS) 」 及早發現治療預後效果好

▲熱誠專業的蔡醫師,詳細說明格林-巴利症候群 (GBS)。(圖/記者施宇寬拍攝)

記者施宇寬/高雄報導

上呼吸道或腸胃道感染後,一到六周內發生雙側手腳無力、疼痛或者自主神經障礙,旗山醫院蔡猷正神經內科醫師表示,就是有可能罹患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或稱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這個疾病並不常見,旗山醫院一年大約一個,醫師建議要盡快就醫,及早診斷與治療,對預後改善情形相當有幫助。

蔡猷正醫師說明格林-巴利症候群 (GBS) 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會影響周邊神經系統。這種疾病的特徵是雙側手腳逐漸無力,喪失深層肌腱反射,並可能影響腦神經、呼吸衰竭、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和疼痛。大約 80% 的患者在6個月後恢復獨立行走的能力。「如果出現這些症狀,請立即就醫,因為及早診斷和治療對於改善預後至關重要」。

格林-巴利症候群 (GBS)是一個不常見的疾病,發生率大約為十萬分之約1.65例,各個年齡層皆有案例報告,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的一點五倍。

蔡醫師解釋說,格林-巴利症候群 (GBS) 最常見的誘發因子是感染,例如空腸彎曲菌、EB 病毒、巨細胞病毒和E型肝炎病毒。在感染後一到六週出現症狀,這些感染中的細菌表面分子與宿主神經細胞上的分子相似,導致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

此外疫苗注射、手術治療、或者是懷孕後,也可能引發,其他可能的誘發因子包括遺傳易感性、免疫反應變化和環境因素,但需要更多研究來充分了解這些因素。「了解這些誘發因子可以提高對格林-巴利症候群 (GBS) 的敏感度,並有助於人們在出現症狀時及早尋求醫療幫助」。

▲電視新聞也曾報導:新冠疫苗副作用也會引發格林-巴利症候群 (GBS),但是極為罕見。(圖/取材自台視新聞)

蔡醫師介紹診斷方面,包含臨床症狀,腦脊髓液檢查及神經電學檢查。腦脊髓液可能會發現白血球正常,但蛋白質含量升高,若第一周時正常,有時候會進行第二次的腰椎穿刺協助診斷。病情主要是因為免疫系統錯誤的攻擊自己的神經髓鞘造成破壞,導致神經傳導的異常。因此神經傳導檢查及針極肌電圖檢查,可能出現典型的變化包含神經傳導速度變慢以及多發性神經阻斷情形,可以協助來判斷神經受損的程度以及種類。

蔡猷正醫師強調,「雖然格林-巴利症候群 (GBS) 可能會危及生命,但大多數患者的預後良好」。治療方法包括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 和血漿置換術。 「重要的是要注意,類固醇不推薦用於治療格林-巴利症候群 (GBS)」。

支持性治療的目為維持生命徵象的穩定,包括監測血壓、心跳,以及維持足夠的心肺功能並且預防併發症發生;同時也需要腎臟內科醫師的幫忙,實施血漿置換術,治療應該在發病發生數天至一週內開始治療,才能達到顯著的療效,目前也有健保給付。而免疫治療則有助於加速疾病的恢復以縮短病程。此外,於嚴重合併呼吸衰竭的患者,免疫球蛋白治療亦可有效改善病情。

▲血漿置換。血漿分離術即為洗血,類似洗腎,透過機器將血液抽出體外,清除血中有害的抗體。 (圖/取材於網路)

即便統計上顯示在新冠疫情肆虐下,格林─巴利症候群的發生率並無增加,但仍被多國的藥政單位列於新冠疫苗的警語之中。此外,儘管八成的病患病患可以痊癒,但少部分經過適切的治療後仍有功能障礙,甚至死亡(死亡率約5%)。因此若有發現快速惡化的肢體麻木及無力、合併吞嚥功能異常或呼吸困難,應盡早就醫,萬不可輕忽。#

神經內科-蔡猷正醫師

學歷: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

經歷: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台灣神經學學會會員、中華民國神經內科專科醫師、台灣腦中風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