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2024聖人出現 劉伯温预言聖人身份和名字
【劉伯溫預言】 2024有聖人出世?劉伯温预言聖人身份和名字,究竟可不可信? https://youtu.be/jx4CDh9CB_s?feature=shared (影片來源:youtube.com)
「達魯瑪克傳統刺繡」藝術與傳統工藝成果展 即日起臺東縣圖書館展出
生活中心/臺東報導 經過90小時的精彩研習之旅後,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推動辦理達魯瑪克傳統刺繡班,並自即日起至11日止在臺東縣圖書館1樓大廳展出其豐碩的學習成果,這場限定展覽展示一系列精美的抱枕、背包、掛飾及背心等工藝作品,為平日寧靜的圖書館帶來一絲夏日的歡樂氣息。 ▲達魯瑪克傳統刺繡工藝成果展。(圖/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為了深化臺東縣豐富的傳統工藝文化,於今年3月開設這項傳統工藝研習推廣課程,在魯凱族傳統工藝師羅美玉老師的細心指導下,部分學員們從零基礎開始,學習傳統刺繡的材料選擇與工藝技巧,逐步掌握基礎技能,最終創作出令人驚艷的作品。這不僅讓初學者感受到傳統工藝的魅力,也讓具有一定基礎的部落族人對自己文化的傳統技藝有了更深的理解,進而促進了族群意識的發展。 ▲經過90小時的精彩研習。(圖/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臺東縣卑南鄉達魯瑪克部落是臺灣東部唯一的魯凱族部落,羅美玉老師繼承了家族與部落前輩的傳統智慧,精通魯凱族的刺繡、貼飾和綴珠等多種技法,自從民國76年成為原住民傳統服飾教師以來,羅老師已經投入了近40年的時間,不斷地傳承這門精湛的工藝。她於108年被登錄為臺東縣傳統工藝保存者,並於109年被選入台灣工藝之家。 ▲達魯瑪克傳統刺繡工藝成果展。(圖/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經過90小時的精彩研習。(圖/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這次的成果展為公眾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近距離欣賞達魯瑪克傳統刺繡的精緻之美。# 展出地點:台東市南京路25號1樓(臺東縣立圖書館) 展出時間:113年6月4日至6月11日(圖書館開館時間)
南島文化「南島漣藝」國際交流計劃 泰國新加坡東加等工藝家陸續抵臺東駐村對話
生活中心/臺東報導 以推動臺東成為「南島文化原鄉」為願景,自2023年啟動「南島漣藝」的國際交流計畫,透過工藝交換駐村、國際參展等活動,與南島語系國家建立交流對話;今年邀請泰國、新加坡與東加等國共3位南島語系工藝創作者,將於5月至7月間陸續抵達臺東駐村創作,同時舉辦一系列工作坊與分享會,在臺東創造更多當代南島文化的精彩對話。 ▲南島漣藝國際交流計畫。(圖/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臺東在地有深厚的南島工藝、藝術與文化,縣府多年來積極透過不同面向的推廣,將臺東推向國際,呈現獨特的文化核心,希望藉由持續與南島語系國家進行工藝家的交流駐村,從擴散到深化「島與島之間的流動分享」,也讓更多人能看見臺東的南島文化之美。 ▲南島漣藝國際交流計畫。(圖/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臺東縣政府辦理國際工藝交流計畫已行之有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暫停,在2023年重新啟動,並有系統地與馬來西亞、東加開啟友好連結、建立交換駐村機制,促進雙方在地社區工藝文化合作;今年度更吸引多位國際藝術家申請來臺東駐村創作,獲選的國際工藝創作者分別為泰國當代珠寶工藝家- 魯蒂.譚恰倫 (Rudee Tancharoen)、新加坡編織工藝家- 凱利·利默里克 (Kelly Limerick)及來自東加的樹皮彩繪工藝家- 圖伊·艾瑪·吉利斯 (Tui Emma Gillies)等3位,將分別在九鳥陶燒工作室(魯蒂)、阿布斯布農傳統服飾工作坊(凱利)及臺11開放工作室駐村(圖伊),進行為期30天的駐地創作與交流。 首位進駐的泰國當代珠寶藝術家Rudee,已於5月抵達臺東,Rudee曾於2017、2018年受邀到臺東參與「南方以南」藝術駐村計畫及「臺東國際文化工藝、設計交流計畫」,她期望透過這次駐村在九鳥陶燒工作室,能深入瞭解排灣族豐富的文化底蘊,並以自然和臺東在地文化體驗作為靈感,創作出與臺東在地文化共鳴的藝術作品。Rudee將在6月8日下午於九鳥陶燒工作室與廖光亮老師進行一場開放式創作實驗工作坊,13日下午則在臺東設計中心舉辦駐村交流分享會。 後續2位國際藝術家也將於6至7月間陸續抵達臺東駐村,同時也會搭配駐村期間工藝家的交流討論靈感,擇期辦理工作坊或講座,關注臺東縣政府文化處粉專及南島漣藝粉專,掌握最新活動消息,與國際駐村工術家有更多的交流。#
歷史建築虎尾出張所宿舍變身青創文化空間 串起當代人文記憶傳承在地文化
生活中心/雲林報導 縣定歷史建築「臺南地方法院虎尾出張所宿舍」修復工程將於7月底完工。體驗歷史建築修復歷程,與虎尾歷史紋理,宿舍將做為青創文化空間,傳承地方人文歷史,創造新生命故事。 ▲「臺南地方法院虎尾出張所宿舍」修復工程將於7月底完工。(圖/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提供) 「臺南地方法院虎尾出張所宿舍」位於虎尾登記所(現雲林記憶COOL)後方,110年8月登錄雲林縣歷史建築,隔年獲地方創生計畫展開修復活化工程,預定今年7月底完工。 ▲臺南地方法院虎尾出張所宿舍模型。(圖/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提供) 歷史建築修復不僅要讓建物活化,還要能賦與新的風貌與活力,需要專業與用心,不僅讓建築物能繼續傳遞地方故事與人文特色,同時跟進時代給予新的生命。看見早期建築工藝與設計時智慧匠心,用貼近生活的方式,了解地方的故事,臺南地方法院虎尾出張所宿舍未來將做為青創文化空間。 虎尾多元發展是鎮公所努力的目標,活化這棟歷史建築,未來配合前往雲林記憶 COOL,打造文化場域,不僅能讓青年文創進駐,同時帶動虎尾城市觀光。歷史建築修復不僅只是修繕一棟房子,而是整個城市的歷史紋理的活化與再生,讓歷史建築的保存更具價值與意義。 虎尾出張所於1921年4月1日成立,初期利用大日本製糖會社所有的「請願巡查派出所」進行增建充當臨時廳舍,1930年4月26日舉行新廳舍落成式及移廳式,對照虎尾出張所組織編制來判斷,本棟落成後應作為所長宿舍,極富代表意義。本棟建物最後一任住戶為虎尾地政事務所主任許東煙先生,1951年遷入本宿舍,直至1990年代其後代搬離本宿舍後,再無住戶遷入使用,閒置至今,修復後將做為青創文化空間,串聯起當代人文記憶延續文化傳承。#
力推部落旅遊 體驗嘉義鄒族文化 鞣皮傳統工藝 打造個人獨特作品
生活中心/嘉義報導 「鞣皮」是阿里山鄒族的傳統工藝,過去將獵物身上的皮毛透過鞣皮製成衣飾,是鄒族人的智慧也是文化;目前於達邦部落的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就能看見模擬過往鞣皮的製作過程,還有其他鄒族的文化特色,跟著部落「鞣皮」文化一起來趟「皮」體驗,親自手作皮雕鑰匙圈,過程充滿樂趣又療癒,又能帶回專屬個人風格的作品,還有各大部落的手作DIY,打造獨一無二的作品。 ▲山豬手作DIY。(圖/嘉義縣政府新聞行銷處提供) 今年嘉義主推部落旅遊,阿里山不只有聞名遐邇的自然美景,更不可錯過安排鄒族部落體驗,從傳統家屋、涼亭、漁獵文化、歌舞表演認識鄒族,品嚐風味餐認識鄒族美食,並透過各種體驗認識鄒族的日常與工藝。 ▲射箭體驗。(圖/嘉義縣政府新聞行銷處提供) 尤其以精細的鞣皮技術展現長者智慧,不同部落之間也各有許多適合親子的DIY體驗;像是皮雕、山豬彩繪、射箭、手洗愛玉、搗麻糬、竹杯製作、風笛製作等,還沒來過阿里山或第一次聽到鄒族,或身邊有外國朋友想要認識台灣在地文化,不妨來一趟阿里山鄒族部落旅遊。 ▲金皮雕工作室。(圖/嘉義縣政府新聞行銷處提供) 透過身體力行認識在地文化是最不會被遺忘的,其中,位在樂野部落的「金皮雕工作室」光看招牌就很有特色,優美的山中小屋裡,除販售精美皮雕製品,還有令人念念不忘的部落風味料理。 ▲金皮雕工作室的皮革作品。(圖/嘉義縣政府新聞行銷處提供) 工作室擺放著大大小小極富巧思設計的皮革作品,老師還會介紹鄒族鞣皮技術、皮雕手法,想要更有紀念性就自己做一個,選好可愛圖案金屬印章,也有英文數字能拚出自己名字,再對著皮革敲敲打打,最後由老師幫你上色,一條專屬你的皮革鑰匙圈就完成,過程充滿樂趣又療癒;喜歡手作皮雕還能到山美部落的「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不僅能觀賞鯝魚,還能做鯝魚造型的鑰匙圈。 ▲茶山部落「天神取火」。(圖/嘉義縣政府新聞行銷處提供) 來吉部落還有手磨山豬造型服飾、手洗愛玉、咖啡烘豆;逐鹿部落則有山豬彩繪、絹印提袋、射箭、餵梅花鹿,想要更深度體驗有茶山部落「天神取火」、新美部落「獵人營」。 ▲逐鹿部落則有山豬彩繪。(圖/嘉義縣政府新聞行銷處提供) 想要文化輕體驗,或來一趟深度之旅,部落在4至6月期間推出限定優惠,提供超過10種方案、9條推薦套裝行程,融入部落感受質樸的樂趣。# 更多旅遊資訊可至慢遊嘉義粉絲專頁、Instagram查詢,或加入官方LINE@ ( https://page.line.me/chiayitravel 或搜尋ID:@chiayitravel)即可獲得最新資訊。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環境教育中心 承先啟後持續推動臺東優質環境教育
生活中心/臺東報導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是繼米國學校環境教育園區後,臺東縣第七處通過認證的環境教育場域,更是縣內第一個布農族的環境教育場域,他們響應SDG4優質教育、SDG11永續城鄉、SDG15保育陸地生態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長期在地深耕融入珍貴的布農族傳統文化,嘗試找回人和大自然的永續及對等關係,同時促進了眾多原住民青年返鄉,一同為環境教育和生態倫理的推廣事業奮鬥。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環境教育中心。(圖/臺東縣政府環保局提供) 經過2年的努力,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在今年3月通過環教場域認證,為許多有興趣參與認證且正在努力的夥伴注入一劑強心針,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在未來透過各種分享和交流活動,將申請經驗傳遞給更多具有潛力的場所,讓臺東的環境教育可以持續點亮更多場域。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保留珍貴森林及布農文化。(圖/臺東縣政府環保局提供) 阿力曼館長則說,為了要保留珍貴森林及布農文化,避免被財團開發,他以個人力量推動保護,找回人類跟大自然的永續共存的模式,至今已累積20餘萬人次進入,「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並不在彰顯人類知識權力的偉大,相反的,它讓人謙卑走入森林,成為森林的一部份」,正式獲得認證成為環境教育場域,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會持續讓森林博物館的精神被更多人看見與認識。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在未來能夠透過各種分享和交流活動,將申請經驗傳遞給更多具有潛力的場所。(圖/臺東縣政府環保局提供) 以森林銀行概念為出發點,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環境教育中心規劃了「一日布農生活」及「森林銀行之小樹之歌」兩大環教課程方案,讓來訪的朋友可以通過課程體驗布農族的文化,並了解氣候變遷及環境永續議題,館方在辦理環境教育體驗的同時也不忘考量土地的環境負載力,所以一天僅開放300人進入,可透過博物館網站(http://www.forestculturemuseum.com.tw)預約體驗,一起感受傳統文化及原始森林之美帶來的震撼。#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保留珍貴森林及布農文化。(圖/臺東縣政府環保局提供)
「2024臺北開齋節歡慶活動」清真市集打造穆斯林友善城市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14)日於大安森林公園舉辦「2024 Eid-al-Fitr in Taipei 尋味臺北 齊賀開齋」活動,今年除有精彩舞臺表演、清真市集與文化體驗,也特別結合北市勞動力重建處設置移工多元文化展,介紹提供穆斯林及移工朋友的服務資源與成果,並首次邀請全家便利商店於現場設置「FamiMobi智慧零售車」,推廣穆斯林友善商品。臺北市長蔣萬安致詞強調,臺北市已累積輔導超過70個旅宿及景點取得穆斯林友善認證,市府團隊也將持續努力,歡迎全世界穆斯林朋友都到臺北旅遊。 ▲清真市集展售各式穆斯林友善美食及文化特色小物。(圖/北市觀傳局提供) 蔣萬安特別到場與民眾同樂,並品嘗穆斯林友善產品「馬尚煮」。他表示,臺北市是一個友善、多元的共融城市,除於齋戒月後舉辦臺北開齋節歡慶活動,促進文化交流,也致力推動各方面成為穆斯林友善環境,包括友善認證的醫院、旅館與餐廳等,目前為止,臺北市已累積輔導超過70個旅館及景點是穆斯林友善認證;去(112)年臺北市首次榮獲國際知名穆斯林旅遊推廣公司「新月評等」頒發「最有潛力穆斯林友善旅遊目的地城市獎–非伊斯蘭合作組織」獎項,展現臺北市努力的成果。 ▲舞臺活動邀請穆斯林傳統文化團體及歌手演出。(圖/北市觀傳局提供) 觀傳局介紹,今日舞台演出有泰友印越舞蹈社、印尼在地歌手MUSICTA、臺印混血創作歌手Vera與南方節奏鼓團馬來手鼓,展現多元文化面貌;而現場逾30家清真市集及美食攤位、特色文化小物及穆斯林友善旅館等,民眾不用出國,就能感受異國氛圍。 ▲現場民眾體驗編織樂趣。(圖/北市觀傳局提供) 觀傳局長王秋冬表示,今年首次邀請全家便利商店,以全家「FamiMobi智慧零售車」現場販售穆斯林友善商品與「馬尚煮」熱食,吸引許多穆斯林朋友及民眾購買品嚐,而觀傳局於去(112)年首度與全家便利商店、中國回教協會合作設置「穆斯林友善商品專區」,種類有零食餅乾、巧克力、糖果、飲品、泡麵類等,目前臺北市共有20家全家店鋪設有穆斯林友善商品專區或南洋酸辣燙「馬尚煮」,讓穆斯林旅客都能安心、就近享用採買,展現臺北穆斯林友善的旅遊環境。 觀傳局也說,本次活動除延續去年深受民眾喜愛點歌歡唱的「草地同樂區」,規劃4項文化體驗,包括「穆斯林服飾體驗」、「伊斯蘭藝術杯墊彩繪」、「Ketupat編織與品味」,以及「臺北清真生活走讀」,讓民眾進一步認識穆斯林文化,活動一開放線上報名隨即額滿,同時也持續推動環保永續,與市集攤商合作推出自備環保餐具消費享折扣的活動。未來將持續輔導、提升臺北市穆斯林友善環境,並赴海外推廣,爭取更多國際穆斯林旅客來到臺北旅遊、帶動觀光發展。
臺東啟動阿美族傳統竹筏培訓課 重拾振興海洋文化精髓
生活中心/臺東報導 臺東縣政府為開展、復振原住民族海洋文化及航海精神,今(113)年與卑南鄉莿桐部落辦理「阿美族傳統竹筏培訓課程」,日前於莿桐部落聚會所廣場辦理說明會,與會耆老肯定縣府原住民族行政處推展阿美族傳統海洋文化復振工作,並表示各部落將全力合作推進計畫,讓阿美族船筏文化和航海精神重現東海岸。 ▲阿美族傳統竹筏培訓課程。(圖 /原住民族行政處提供) 原住民族行政處長方銘總在說明會中指出,世居東海岸的阿美族人和海洋關係密不可分,擁有與海洋相關的知識和文化體系,尤其「竹筏」扮演相當重要角色。莿桐部落鄰近太平洋和杉原灣,因此以莿桐部落作為復振海洋文化及開展海洋休閒活動的示範部落和基地,邀請東海岸族人共同參與,期許在東海岸的海面上見阿美族人船筏。 ▲原住民族行政處長方銘總致詞。(圖 /原住民族行政處提供) 計畫的船團組織團長、莿桐部落前頭目Cinaw劉裕義致詞時呼籲族人,打造傳統阿美族竹筏,讓年輕人回鄉在太平洋海域工作和生活,復振傳統文化是部落耆老責任,帶青年一起參與。 ▲莿桐部落前頭目Cinaw劉裕義致詞。(圖 /原住民族行政處提供) 部落說明會除了莿桐部落族人熱烈參與外,另有大馬蘭議事平台多位部落傳統領袖及會議主席出席共襄盛舉。耆老表示此次以莿桐部落作為開展原住民族海洋文化及復振海洋文化的基地非常好,為發展阿美族傳統竹筏文化,將通力合作,把阿美族竹筏文化發揚光大。 ▲阿美族傳統竹筏培訓課程。(圖 /原住民族行政處提供) 未來將與關島查莫洛族合作打造屬於臺東、具有阿美族、雅美族(達悟族)特色的南島帆船。此次培訓課程報名時間自即日起至4月30日止,招收學員人數至少20名,有興趣族人把握機會。報名方式請見「臺東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臉書粉絲專頁」,或洽蔡先生,電話:02-89116211、0963-533076。# ▲「阿美族傳統竹筏培訓課程」日前於莿桐部落聚會所廣場辦理說明會。(圖 /原住民族行政處提供)
鑼鼓聲震英雄好漢聚內門 2024全國創意宋江陣頭大賽熱烈開賽
生活中心/高雄報導 2024高雄內門宋江陣活動於內門紫竹寺3月9日熱鬧登場,由百年陣頭拜觀音揭開序曲,24組在地陣頭在「羅漢門迎佛祖」遶境開始前,於觀音佛祖面前展現演練成果;緊接著眾所期待、熱血沸騰的全國創意宋江陣頭大賽將於本週末3月16、17日接連二天熱鬧登場。市府觀光局祭出200萬元總獎金廣發武林帖,吸引來自全國各地9支隊伍參加,成員跨足武術、舞蹈,還有影視戲劇特技領域,讓今年賽事精彩可期。 ▲陣頭拜觀音中埔埤仔墘宋江獅陣為內門在地歷史悠久傳統陣頭。(圖/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提供) 今年參加創意宋江陣頭大賽的隊伍,來自全台四面八方,各支隊伍蓄勢待發,準備在比賽中大放異彩。其中,來自北台灣的「龍華宋江」、「萬象齊陣」;來自中台灣的「彰化縣芳苑鄉路上厝振興社宋江陣」、「民靖武術隊」、「雲林西螺國中」;南台灣則有「臺南歸南國小」、「永康國中翰林獅隊」、「臺南大學」與「加樂龍武聯隊」等隊伍報名大賽,並以取得「王者之璽」之最高榮譽為目標。 ▲瑞山宋江獅陣於陣頭拜觀音展現實力堅強武藝。(圖/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提供) ▲音樂性質的文陣州界七里響陣為珍貴民俗文化。(圖/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提供) 16日初賽第一天登場的5隊,包括結合蘭賢陵武館,聚集不同領域人才激發全新想法,來勢洶洶挑戰二連霸的「臺南大學」;帶來融合鼓陣、客家開口獅、臺灣獅、飛龍陣等元素精采表演的「雲林西螺國中」;「彰化縣芳苑鄉路上厝振興社宋江陣」則以結合天罡星、地煞星兩面旗號為主要特色;「永康國中翰林獅隊」透過表演蜈蚣、白鶴陣等加入拳法、兵器演出,設計特殊的陣型變化,在傳統與創新間呈現精彩演出;「龍華宋江」運用傳統的旗舞和扇舞技巧,高低變化與翻騰,展現出優雅與華麗的舞臺效果。 ▲台南大學來勢洶洶挑戰二連霸。(圖/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提供) ▲西螺國中再次參加創意頭大賽。(圖/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提供) 17日上場的4組隊伍中,跨足影視特技的「萬象齊陣」,以悟空為故事主軸,帶來融合武術、舞蹈和戲劇等多元表演藝術精髓;「加樂龍武聯隊」匯聚廟會文化陣頭表演,結合街舞、現代舞、民俗舞、新武術等,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表演;「民靖武術隊」傳承西螺七崁阿善師所創金鷹拳法的精湛技藝,結合客家文化展現多樣魅力;「臺南歸南國小」納入跳鼓、舞龍、宋江陣、旗陣、拳術、功夫扇等六項民俗技藝,帶來豐富多元的視覺感受。 ▲龍華宋江於創意陣頭大賽前加緊練習。(圖/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提供) ▲本次創意大賽評審團。(圖/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提供) 本次賽事評審團由4位嫻熟傳統國武術、宋江陣式之評審代表,以及4位創意表演領域之評審組成;並由中華民國國武術總會國際級裁判鄭安寶擔任評審長,九天民俗技藝團創辦人許振榮博士擔任副評審長,以及教育部體育署國家A級國武術教練王惠民、林育正,高雄市青鋒武苑國武術散打訓練中心總監歐青鋒,紙風車劇團副團長暨編導莊瓊如,高雄南風劇團團長陳姿仰以及汎美舞蹈藝術中心執行長李家炘,共計八位專業評審。 ▲獲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的「羅漢門迎佛祖」遶境。(圖/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提供) ▲信徒跟隨觀音佛祖腳步參與遶境。(圖/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提供) 「羅漢門迎佛祖」遶境也於16、17日上午7時從內門紫竹寺起駕出發。蜿蜒的遶境隊伍不僅將行經內門家戶巷弄,更須在崎嶇陡峭的山路跋涉。為方便到現場參與活動,3月16、17及23日,上午9點30分至下午18點,規劃免費接駁車自旗山轉運站出發,也有付費預約直達車從高鐵左營站直達內門紫竹寺。# 更多相關資訊請洽高雄內門宋江陣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kaohsiungwhoha)及高雄旅遊網(https://khh.travel/ )查詢 ▲遶境隊伍蜿蜒在竹林野地中。(圖/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提供)
新北金瓜石祈堂老街 「金仔山城工作坊」專訪
記者梁志祥/新北報導 位於黃金博物館下方的祈堂老街,為早期礦工生活的商業買賣街市,在日治時期為台灣人向日本礦業承租土地而興建的聚落,因屬於金瓜石銅山里地區,又有人稱做「金瓜石銀座」、「金瓜石老街」,是順著山勢建成的聚落,目前也還有一些居民居住於此,同樣是山中之城但這裡與九份老街相比沒有濃厚的商業氣息,還保有著山中小城原來的面貌,最近祈堂老街因彩虹梯成為網美打卡景點,假日遊客絡繹不絕。 ▲金仔山城工作坊。(圖/梁志祥提供) ▲祈堂老街商店之一。(圖/梁志祥提供) 在祈堂老街裡有一「金仔山城工作坊」,由當地居民蕭錦耀、蕭錦章兩兄弟親手打造完成,大哥蕭錦章敘說著民國76年金瓜石「台灣金屬鑛業公司」結束營業後,人口紛紛外出工作。直到近幾年年齡漸長,才想到回到故居祈堂老街,兩兄弟便思考將金瓜石礦區的歷史文化、如何採金礦、礦坑分佈剖面及三大礦床、水.金.九礦區分佈總圖 等…,用模型及繪圖的方式呈現出來。 ▲「金仔山城工作坊」館長蕭錦耀解說寶藏圖。(圖/梁志祥提供) ▲當地居民耆老陳石成、蕭錦章。(圖/梁志祥提供) 大哥蕭錦章表示於110年成立「金仔山城工作坊」,希望藉由此發揚社區在地故事,凝聚社區向心力,進而期使老街風華再現。由於「金仔山城工作坊」是屬於私人的場所,為了維持館內開銷由館長蕭錦耀太太煮些白木耳湯賣給遊客以補貼館內開銷。另外當地耆老陳石成先生得知兩兄弟此番心意,便自掏腰包慷慨解囊幫助。社區也有幾名志工前來會館幫忙。 ▲金仔山城工作坊。(圖/梁志祥提供) ▲祈堂老街山景。(圖/梁志祥提供) 此次我們拜訪,館長蕭錦耀特地帶我們參觀,他們親手繪製的礦山的一個寶藏圖,並親自解說。訪問內容獨到,有蕭館長精闢的詮釋,以下我們透過影片的方式呈現。# 金仔山城工作坊 地址:新北市瑞芳區祈堂路51之1 號 電話:0979022099 影片來源:睿傳媒 https://youtu.be/2k1exr_x33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