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活
守護脊損傷友臺灣隊 慈濟成立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慈濟醫療法人今(16)日成立「慈濟醫療志業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不僅整合跨醫療科團隊幫助傷友解決醫療問題,還有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脊髓損傷醫療重建基金專戶」支持,這將是一支全方位守護脊損傷友的「臺灣隊」,積極協助全臺傷友重建身心,俾提升生活品質。 ▲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說,證嚴上人創辦醫療志業宗旨很單純,就是一切為病人。(圖/花蓮慈 院提供) 慈濟醫療法人為讓全臺約六萬名的傷友都能獲得全方位的照護,自2022年起規劃成立「慈濟醫療志業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並計畫在花蓮、大林、臺北、臺中四大院區成立東區、南區、北區及中區中心等,提供關懷、重建、復健及照護等四大服務。未來,將在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脊髓損傷醫療重建基金專戶」支持下,提供傷友各項醫療補助、急難救助,並協助申請職業訓練、殘障福利補助等。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為幫脊損傷友站起來,該院中西醫合療復建,且是全台首家通過以細胞治療傷友的醫院。(圖/花蓮慈院提供) 慈濟醫療法人今天舉辦「慈濟醫療志業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成立記者會,慈濟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透過視訊祝福傷友,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濟雨與慈發處主任呂芳川、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長年照顧傷友跨醫療團隊的慈濟醫療法人副執行長郭漢崇(泌尿部主任)與主治醫師陳聖復、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骨科部主任吳文田與主治醫師陳顥文、復健醫學部主任梁忠詔與復建科主任鄭弘裕,以及20多位來自全台各地傷友代表,齊聚一堂分享超過30年的醫療成果與新引進療法。 ▲陳聖復主任分享泌尿部幫助傷友解決泌尿系統問題。(圖/花蓮慈院提供) 證嚴法師從1966年成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開始,就將許多脊髓損傷者與其家庭列為照顧戶,長期關懷並提供經濟補助。林碧玉在視訊中指出,證嚴上人非常關切脊損傷友的健康與生活,不僅支持醫療也感恩郭漢崇這30多年來大力推動「脊髓損傷之排尿照護及醫療重建」,各縣市傷友陸續成立「脊髓損傷者協會」,關懷傷友,並協助傷友醫療復健及重返社會事宜,同時,慈濟近年來陸續引進各種治療新法,努力幫傷友改善生活品質。 ▲蔡昇宗主任闡述脊髓電刺激等新療法。(圖/花蓮慈院提供) 林俊龍表示,證嚴上人57年前創辦慈濟功德會、37年前創辦醫療志業,宗旨很單純就是一切為病人,把幸福美滿留給病人;病人產生的問題和困難,就由慈濟醫療團隊來承擔,脊損傷友的問題由來已久,在膀胱的控制大多會有困難,郭漢崇巡迴全台照顧傷友30年左右,如今慈濟現在台灣已有八家醫院可以全面照顧脊損傷友,組成跨團隊提供全人醫療,讓病友身心靈都能得妥適照顧。 ▲復健醫學部主任梁忠詔帶領的團隊,是傷友最好的指導老師與啦啦隊。(圖/花蓮慈院提供) 花蓮慈院是臺灣第一家通過以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計畫的醫院,院長林欣榮也分享因車禍胸部以下癱瘓的首例病友,表示簡先生在接受細胞治療,中西醫復健後,不僅可靠著助行器站起來走路,泌尿系統也進步中,為幫助脊損傷友站起來,神經外科還引進脊髓電刺激術,復健醫學部引進新科技儀器。 ▲脊損傷友林仁傑(前排左起)、楊清壬、朱陳復、林貴子、李政道與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後排左起 、復健醫學部主任梁忠詔、泌尿部泌尿部兒童泌尿科主任陳聖復、慈濟醫療法人副執行長郭漢崇、執行長林俊龍、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濟雨、慈發處主任呂芳川、骨科部主任吳文田、護理部主任鍾惠君、骨科主治醫師陳顥文合影。(圖/花蓮慈院提供) 郭漢崇說,花蓮慈院除了照顧傷友的泌尿道健康,骨科、神經外科的重建療法、復健團隊累積的經驗,已成熟到可以組成一支「臺灣隊」,這臺灣隊就是慈濟隊,再加上各縣市脊損協會的努力與耕耘,慈濟基金會的支持,可以攜手為傷友打造一個安全友善的醫療環境。
中區農改良場111研發成果 30項技轉授權供國內農產業運用
記者蕭麗鳳/彰化報導 福兔報喜迎新春,去(111)年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產業對接之研發與輔導成果相當豐碩,計完成水稻、高粱、番椒及昭和草共4項新品種命名,取得番椒及甜瓜共2項植物品種權;提出植物頂起裝置及合生元組成物用於治療代謝疾病共2項專利申請,取得植物裝盆機、平版型紙箱進出料結構、滾筒式分離裝置、電動施肥機結構、農作物播種資訊管理系統及應用之播種機等5項專利;電動施肥機設計研製技術及文心蘭智能補光技術等30項技轉授權供國內農產業運用。 此外,該場欣逢創場120周年,精心規劃以「承先啟後的創新研發」、「落地普及的示範推廣」及「前瞻布局的研討論壇」共3個主軸辦理12項系列慶祝活動。又該場同仁研發可圈可點,去年囊括包含國家新創獎、學會成就獎及十大傑出農業專家計9個獎項,共有14位同仁獲得表揚。去年辛勤耕耘所獲佳績,今(16)日特精心挑選5項成果亮點,藉由記者會發表分享予各界。 後疫情時代,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與健康意識的提高,中區農業改良場於111年展現豐碩之研發成果,包括辦理技轉紫錐花台中1號4案、紅薏仁台中5號2案、紅薏仁相關保健配方2案,另完成昭和草台中1號命名及以紅薏仁結合益生菌申請1項專利「合生元組成物及其用於治療代謝疾病及改善腸道菌群失衡的用途」,並輔導臺中市龍井區農會及多家生技業者在國內栽培保健作物以推動產業化。該場表示,保健作物具有預防保健、機能改進等效果,在國內生產保健作物可自生產端即掌握原料品質,確保後續產品之一致性及功效,期許能夠藉由保健作物機能研發,帶動農業產業升級,以增進農民收益。 臺中場為解決本問題,於甜椒部分已於彰化與南投地區設立示範場域,並利用該場編寫的甜椒栽培操作指引,協助農友判定田間病蟲害種類,並配合害物綜合管理(IPM)策略降低田間病蟲害之族群密度,於採收期透過施用友善資材,並適時且精準搭配化學藥劑,以控制白粉病、疫病、細蟎及薊馬等常見病蟲害,可減少20%的藥劑種類、35%的用藥頻率及17%的藥劑用量;豌豆部分則透過預防性管理與共同防治等IPM管理策略,可降低25%農藥使用量,其中約15%用藥可使用友善資材替代。該場積極推動甜椒與豌豆作物IPM管理策略及示範與宣導,以結合精準合理用藥、友善資材使用及綜合預防性管理之策略,成功生產農藥減量且安全的優質國產農產品,讓消費者「吃得安全、吃得安心」。 近年應用無人航空載具(UAV)取代人力之農作物監測逐漸興起,臺中場建立UAV影像蒐集處理技術,結合AI深度學習模式進行甘藍、結球白菜、青花菜及花椰菜之作物種類、生育期及數量判釋,改善現行人力及遙測判釋的不足。另進一步配合5G通信世代來臨,藉其大頻寬、大連結、超低延等特性,建置影像分析雲端平台及機電整合系統,可透過即時UAV光譜分析植生指數影像地圖方式呈現,延伸應用於農作物辨識、生長監測、營養管理及災情評估等情境,並透過即時光譜融合邊緣運算技術,可精簡人力降低成本,並完成4項技術串接-無人機、辨識軟體、資訊平台、傳輸系統。該場另因應育苗品項多樣化,應用數位化串流技術監管育苗場播種及植床栽培資訊,已建立2項雲端植床與播種數位系統,可提高效率20%並降低成本,本項成果業技轉授權2件、授權業者2家,將持續積極落地應用。 臺中場積極將農業科研成果、栽培技術及施政措施編製為吸睛的內容,並運用主流社群平臺臉書推播,擴散資訊傳播效益。該場111年度編製有關科研成果、栽培技術、食農教育、青農介紹及園藝療育等推廣圖文共151則、研發與推廣影片共13部,累計觸及人數293.8萬、影片觀看6.1萬人次。其中,針對重要蔬菜產業製作蔬菜小學堂系列11則,內容包括「常見十字花科結球葉菜生理障礙」、「常見花椰菜花球生理障礙」等內容廣受好評,系列總觸及人數59.8萬,分享1,806次,另為提升青農曝光度,製作青農好朋友系列48則,累計觸及人數64萬,有助青農產品銷售與穩健從農經營,未來該場將持續進行資訊整合編輯推播的新創意,服務更多農友與擴散農業資訊。
男沒有重大事故消失記憶3小時 宛如電視失憶劇情讓人瞠目結舌
記者蕭麗鳳/彰化報導 衛福部彰化醫院日前收治52歲劉姓男病患卻是沒有任何意外或徵兆,就短暫3小時失憶,宛如電視劇常有失憶劇情,通常是車禍等重大事件之後,展開灑狗血或讓人瞠目結舌的劇情,在現實中上演,經檢查結果也不是中風等病症,神經內科主任連宮瑩研判是少見的「暫時全盤性失憶症」。 家住員林市的52歲劉先生日前中午上完廁所後,頻頻問老婆「今天是幾號?」「我吃飯了嗎?」同時雙眼無神,家人一再告訴他答案,他卻無法記憶,重複提問,完全變了一個人,家人害怕中風,趕緊送彰化醫院急診,到場時他還一直說「我在哪裡?」進行電腦斷層及抽血等檢查都沒問題,觀察約2個小時後,他才慢慢回過神來說「為什麼我在這裡?」消失了約3個小時的記憶,讓人摸不著腦筋。 彰化醫院急診室副主任郭書顯說,病人到院時行動正常,做了電腦斷層及抽血等相關檢查,都很正常,留院觀察後,病人思緒慢慢恢復,但對於自己身處醫院感到奇怪,也就是說,病人不記得被送到醫院,約3小時的記憶空白,進一步由神經內科檢查也沒問題,轉由門診追蹤。 劉先生事後回診時指出,他只記得當天中午吃完飯去廁所大便,之後的事都不記得了,老婆轉述說,他一直問當天是幾號?星期幾?吃飯了嗎?眼神茫然,家人還以為他大便用力引發中風。他工作穩定,並沒有大的生活壓力,也沒發生腦部受撞擊等情事。 彰化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連宮瑩表示,患者清醒,卻無法記憶,所以重複問同樣的問題,恢復後也不記得在此段時間發生的事,檢查後排除中風、癲癇、頭部外傷、腦出血等問題,研判是暫時全盤性失憶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在臨床上並不多見,通常不會有大的後遺症。 連宮瑩說,短暫失憶也可能是癲癇,但那通常只有短暫幾秒鐘;如果中風,通常會有血管阻塞或出血點,也會伴隨語言及肢體障礙;如果是重大事故引發,通常也不會短時間就恢復,在生理檢查都正常的情況下,排除這些可能。 連宮瑩表示,發生暫時全盤性失憶症的原因並不明確,可能起因於腦部短暫缺血或缺氧,當血流及氧氣供給穩定後就會恢復。臨床上,心理壓力大及身心焦慮者比較容易發生。本起個案有可能是患者上廁所時膀胱用力,迷走神經反射,使其血壓下降,引起腦部短暫缺血。
凝聚地方產業發展共識 鶯陶共贏會成立
記者張辰卿/新北報導 徐國雄博士創立卓越領袖共贏會,希望為台灣創設一個優質的合作交流共贏運作平台,會內設立馨動力整合小組,開展資源整合連結運作機制。機緣成熟第一個分會,2月15日在鶯歌舉行成立大會,取名「鶯陶共贏會」。 ▲新北市議員親自蒞臨祝賀及與主辦單位合照-左起為共贏會創會長徐國雄,洪佳君議員,鶯陶共贏會執行長林金德,蘇泓欽議員,鄧素雲會長,呂家愷議員,周倧棠理事長。(圖/鶯桃共贏會提供) 鶯陶共贏會執行長林金德表示,此次成立大會邀請貴賓包括,地方上的區域立法委員蘇巧慧和市議員洪佳君,蘇泓欽,呂家愷,卓冠廷,黃永昌,鶯歌區區長及鶯歌區20位里長及鶯歌工商顏龍源校長,並親送邀請卡表示誠意,藉此機會讓各位長官貴賓知道,ㄧ個為鶯歌量身打造的合作交流共贏會,即將凝聚地方產業發展共識,透過每個月二次固定例會,規劃執行目標方案,同時歡迎各界熱情群眾加入這個工作團隊組織,群策群力共襄盛舉,為鶯歌再造風華創造繁華榮景貢獻心力。 ▲相關貴賓及主辦單位合照-左起蘇巧慧服務處主任王朝益,里長蘇朝明,簡騰源,游武雄,陳芷柔,共贏會創會長徐國雄,鶯陶共贏會執行長林金德,林天祥博士,鄧素雲會長,鶯歌工商顏龍源校長,里長李明弘,官月桂理事長,林清得里長。(圖/鶯桃共贏會提供) 鶯陶共贏會成立緣起,經歷二次籌備會,一次在鶯歌工商學校,另一次在弘鶯陶創意執行發展中心,終於鶯陶共贏會正式設立,該組織定義為工作團隊,專為地方產業發展策略,凝聚共識集思廣益,整合產、官、學、群體資源群策群力,號召地方先進前賢共襄盛舉,一起為地方產業發展貢獻心力。 鶯陶共贏會透過共贏會每月固定例會,凝聚組織共識行動力,擬訂產業發展策略,推動執行具體規劃方案,營造區域特色經營,創造富而有德祥和健康社會,促進經濟繁榮發展,培植馨動力人格之養成。 ▲鶯陶共贏會會員大合照。(圖/鶯桃共贏會提供)
提升咖啡質量發展 花蓮縣府辦理病蟲害防治講習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花蓮縣咖啡種植面積78公頃左右,縣政府為輔導咖啡產業,今(16)日、明日在瑞穗鄉公所及富里鄉農會,分別辦理「咖啡病蟲害整合管理」講習,期盼進一步提升質量,打造在地咖啡金字招牌。 ▲咖啡一旦發生「咖啡果小蠹」蟲害,將影響風味,失去經濟價值。 (圖/縣政府提供) 縣府邀請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助理研究員潘宣任講授咖啡果小蠹、炭疽病等病蟲害防治。縣長徐榛蔚表示,由於國人日常飲品習慣逐漸西化,國內咖啡相關產業產值逐年提升,儼然成了「黑金產業」。花蓮縣擁有無工業污染的天然優勢,縣府相當鼓勵農友投入咖啡生產行列,朝友善、有機方向發展,俾打造國產、低碳足跡、永續的咖啡產業。 ▲花蓮縣政府邀請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助理研究員潘宣任講授咖啡果小蠹、炭疽病等病蟲害防治法。 (圖/縣政府提供) 徐榛蔚說,除了提升咖啡生產種植技術外,縣府近年也努力強化農友烘焙技術、咖啡評鑑等,在行銷部分,更帶領農友參加國內每年的咖啡展盛事,打造花蓮的專屬展區,讓咖啡農友交流接觸國內外產業與產品,以期提升競爭力。 農業處長陳淑雯指出,花蓮咖啡作物種植面積約78公頃,有機驗證面積約有43公頃,在產業發展及兼顧聯合國推動的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方面,將持續輔導產業朝向友善、有機模式發展。 潘宣任說,近來國內在咖啡作物發生的「咖啡果小蠹」是主要的果實害蟲,危害咖啡植株上果實與採收後的生豆,該蟲以咀嚼式口器在咖啡果實鑽食小圓孔,雌蟲進入果實的胚中取食產卵,被果小蠹危害的咖啡豆除失去經濟價值外,也會影響後製成品的風味。 他建議,進行「咖啡果小蠹」防治,可採用綜合管理,包括第一次及主要開花期、噴藥、施肥、收穫、修剪及監測等日期等。如間歇式監測,恐會錯失「咖啡果小蠹」發生盛期,每月定期監測較能掌握發生頻率。而採用誘引器進行防治時,建議每分地使用20至30個,間距3至4株,並掛於植株通風處,高度以方便操作即可。 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長周黃得榮補充,咖啡除了「咖啡果小蠹」蟲害外,也常見有真菌性疾病,如咖啡炭疽病、煤煙病等,目前國內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 (IPM) 是綜合防治法,主要是建立友善的作物栽培環境、降低化學農藥的暴露風險、提升作物品質以及農產品食用安全,打造兼顧人類與田間有益生物的永續環境。
宜蘭大學續聘作家黃春明為講座教授 議定四項合作計畫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國立宜蘭大學校長吳柏青校長日前偕同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羅欣怡,宜大博雅學部林大森學部長以及宜大通識教育中心楊淳皓主任等人,拜訪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送達宜蘭大學講座教授聘書,席間黃春明分享「小麻雀稻草人」、「我有恐龍多好」等童話、詩文與戲劇。 宜大聘請黃春明任講座教授已逾十載,雙方交流合作密切,今年度續聘黃春明為講座教授,並議定了四項計畫,分別是:一、「黃爺爺說故事」,由宜大圖書館主辦「春明咖啡」,與宜大學子分享創作理念。二、由國立宜蘭大學、黃大魚基金會共同主辦「悅聽文學」,與地方文化人士對談。三、宜大「黃春明研究中心」現已有珍貴館藏,將與圖書館合作,活絡黃春明小說、散文、詩句、撕畫、油畫、戲劇等動態、靜態展覽,將捐贈不同形式的文稿、草圖真跡,列入學校文化資產並永久典藏。四、傳藝中心研議將「黃春明元素」導入園區,宜大將致力協助,並深化與傳藝的交流合作。 吳柏青表示,國立宜蘭大學曾攜手黃大魚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2022黃春明週」系列活動,統整近十年來,黃春明對宜蘭大學所做的貢獻,以及校方對黃春明文藝創作資材的課程轉化,進行梳理與彙整,展現黃春明文學作品在地深耕傳承之影響,黃春明老師是國寶級大師,也是宜蘭地方的驕傲,是宜蘭在地文學的最深層底蘊,希望黃春明文學如泥土般繼續滋養宜大校園。
脂肪肝危害多 臺東縣衛生局提醒縣民定期做篩檢
記者池文中/臺東報導 臺東縣衛生局統計飲酒及肥胖者接受肝臟纖維化掃描篩檢的資料,發現近5,000名接受篩檢的民眾中,有接近7成的民眾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且罹患脂肪肝的年齡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臺東縣衛生局表示,造成肝癌的三個步驟為肝炎,肝纖維化,若不好好治療就會進展為肝癌,而脂肪肝正是造成肝炎的主要原因,為阻斷肝癌的發生,我們必須從預防及治療脂肪肝開始,從長遠來看,希望有效的肝病防治能降低臺東縣肝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衛生局現有「肝纖維化超音波掃描檢測儀」一臺,可經由執行非侵入性、無痛感的體外超音波檢查,精準偵測受檢者的脂肪肝及肝纖維化程度,脂肪肝及初期肝纖維化是具可逆性的症狀,肝是沉默的器官,肝發炎時不會有疼痛感,所以更突顯肝臟定期篩檢的重要性。 「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臺東縣衛生局提醒30歲以上符合高風險因子民眾,包括B、C型肝炎篩檢陽性,未確診及就醫者;有肝病、肝癌家族史;酗酒/飲酒過量者;肥胖者(腰圍:男>90公分、女>80公分)等,接受無痛肝臟超音波掃描,每月5日臺東縣衛生局臉書公告肝臟篩檢行程,可依自己方便篩檢的場次洽地方衛生所預約篩檢。
降低福壽螺危害 宜縣府祭出獎金鼓勵撿拾福壽螺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插秧播種季節,福壽螺也蠢蠢欲動,今年宜蘭縣政府延續「春耕撿拾福壽螺」獎勵計畫,進一步鼓勵轄內農會與學校合作推動食農教育課程,16日縣長林姿妙關心冬山鄉農會與順安國小推動食農教育課程情形,並與學童們共同撿拾福壽螺,期盼藉由身體力行,降低福壽螺密度及化學農藥使用量,共同維護宜蘭自然環境生態。 林姿妙表示,一期稻作是宜蘭縣最重要的農產物,福壽螺又是危害水稻關鍵有害生物,如何防治並降低福壽螺啃食侵害,一直是縣政府非常重視的事,除透過「春耕撿拾福壽螺」計畫,以每公斤8元收購螺體,並補貼縣內產銷班使用友善環境植物保護資材,以降低福壽螺族群量,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今年更進一步推動食農教育計畫,鼓勵縣內農會與學校合作,辦理福壽螺撿拾課程活動,參與的班級亦可獲得500元課程獎勵金,金額雖然不多,但期盼藉由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響應。未來,縣政府也會持續推動各項食農教育課程,並透過多面向推廣,讓縣內各個場域、甚或田區都能變成食農教育特色場域。 冬山鄉農會總幹事黃志耀指出,水稻為冬山鄉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宜蘭縣政府推動春耕撿拾福壽螺食農教育推廣活動,冬山鄉農會率先響應推動,除既有課程獎勵金,農會再加碼獎勵500元,鼓勵更多冬山鄉師生共同參與,第一站從順安國小出發,後續將與其它學校合作,讓食農教育能從小向下紮根、向上深根。 即日起至3月31日止,民眾只要於每週一及週四(國定假日休息)上午8時至12時,將撿拾的福壽螺送至鄰近代收據點,每公斤福壽螺即可換取8元,預計總收購量約4萬1,000公斤,有意參加食農教育課程之學校,也可向轄內農會洽詢。
健檢紅字別習慣 當心一加一大於二
樂小編/綜合報導 面對健檢報告,千萬不能因為每年檢查都是紅字就習以為常。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提醒,特別是三高的異常,即使只是些微超標也要注意,肥胖、血脂異常、初期高血壓、糖尿病前期等應綜合評估,視為慢性疾病來看待,異常值一項一項的累積帶來的影響是相乘而不是相加。 該診所最近收治一名59歲吳姓患者,他每年都定期接受員工健檢,近十年來每次健檢都是相同的結果,血壓、血糖、血脂都比標準值高一些,但還不到需要藥物治療的程度。幾年下來,收到健檢報告之後,他總是說看到紅字習慣就好。不過上個月在歷經一次劇烈胸痛送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並置放冠狀動脈支架手術之後,他很慶幸能逃過死劫,也體認到積極管理三高紅字的重要性。 康宏銘表示,血脂、血壓、血糖等的異常被統稱為代謝症候群,研究顯示,罹患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發生的原因,與生活習慣、飲食等,均有密切關聯。 去年(111年) 下半年度健保署開辦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是依據各項健檢數據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查,透過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估算未來十年內併發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指數,再由衛教團隊提供適當的生活型態建議,這也是象徵健保由疾病治療開始跨入健康管理。在三高尚未達須服用藥物程度時,透過飲食、運動、避免菸酒、體重控制等,並配合個管計畫積極控制,維持甚至降低數值,減少用藥的可能。 除了利用一般健檢提供的風險因子來預測將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有許多檢查包括動脈硬化指數(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檢查、腦血管磁振造影等,適當運用這些檢查可以幫助我們直接看到血管的健康狀態,做更積極、更完整的心血管及慢性疾病預防管理。 康宏銘提醒,近年健康管理意識上升,許多人都開始有定期健康檢查的概念,但對於檢查的數值除非明顯異常,常常是看了就放一邊,其實面對健檢報告,即使只是些微超標也要注意,經由醫師綜合評估,瞭解應對的方案,尤其是隨著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轉變,罹患代謝症候群有年輕化的趨勢,年輕族群也別輕忽,在代謝症候群發生的早期,積極面對,降低未來的風險。
林麗琪十年磨一劍 與台灣野鳥散步寫生再出新作
足跡走遍台灣許多鳥點,林麗琪謙稱「散步」,實際上,她是深度觀察記錄島上的自然生態和鳥類蹤跡。十年來,她把重心放在賞鳥與畫鳥,書寫一本新作《野鳥散步》,終於在近期出版。 筆者滿懷期待地拜讀每一個篇章,書中的一些鳥蹤畫影,與我這幾年的追鳥路線有很多重疊,所以讀來格外親切,而且為她以畫家暨鳥友的視角,詮釋每一種台灣的鳥類感到新奇有趣。 ▲林麗琪耐心觀察,筆觸細膩,終成力作;右上為小鸊鷈、右下為環頸雉。(左圖:周俊雄攝;右圖:林麗琪繪∕春山出版) 認識鳥友林麗琪是在2021年初,追蹤宜蘭第一筆「迷鳥」八隻斑頭雁的壯圍水田,一位靜靜站在田邊的女子,雙手握著不算輕的四百毫米砲管相機,緊盯著水田中優游或準備起飛的斑頭雁。她說,住在台北,卻又說「走路」來拍斑頭雁。原來她是春節回娘家,順便來追鳥,斑頭雁的鳥點離宜蘭壯圍娘家不遠。 初識這位「鳥人」,突然讓我茅塞頓開,眼前的她不就是我2001年購讀的《林麗琪的祕密花園》作者本人。她把山林步道和花園水澤的各種花草樹木及動物昆蟲,以生動多彩的水彩畫筆和細膩的觀察形諸文字圖畫,書寫成一本賞心悅目,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圖文書。後來,她又出版《我的自然調色盤》和《野花散步》兩本圖文書,真是同時具有繪畫和寫作能力的雙料作家。 ▲林麗琪的插畫白腹鰹鳥。(繪圖:林麗琪∕春山出版) 林麗琪《野鳥散步》新書,記錄她近十年來追蹤台灣各種野鳥的精采故事,以鳥類攝影師的身分親自上山下海,走訪田野溪床,拍攝各種候鳥、留鳥和迷鳥的漂亮身影,作為她的水彩繪畫創作素材。全書分為山林、田野與平原、水之涯和城居生活四大部分,總共七十幾個單元,她畫筆和文字所描繪的鳥類大約有一百種,近兩百幅繪畫,可說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同樣身為觀鳥人,她的耐心和毅力,連我都自嘆不如。十年來,林麗琪幾乎到全台知名的觀鳥據點「散步」,她每次回到鳥友們號稱的「拍鳥天堂」故鄉宜蘭,走訪的深度和廣度又超過凡人。 ▲在壯圍水田拍攝的斑頭雁。(圖∕周俊雄攝) 有一次,她搭船從北海岸鼻頭港出海賞鳥,船隻遭遇大雨大浪。她說:「坐在甲板上,像難民般任憑風吹雨打。大浪潑灑在甲板的海水,隨著搖晃的船身流動。褲管、鞋子都濕了,我的臉頰有鹽的結晶顆粒和嘔吐後留在嘴唇上的胃酸。恍惚中,我想起海上求生的《魯賓遜漂流記》。」兩眼昏花的她打起瞌睡,仍然儘量撐開眼皮觀看海鳥的動態。儘管暈船不已,這個單元她不辱使命,畫下一隻黑鳶飛越鼻頭角的大景,以及一隻白腹鰹鳥雙腳攫住棕櫚葉鞘,隨著灰藍色海浪載浮載沉的特寫畫面。 林麗琪雖然不具美術科班的專業,但是她自學繪畫,後又進入鄭明進畫家的媽媽繪畫班,她的基礎好又認真向學,很快地獲得老師和出版社的肯定。曾為國立台灣博物館繪製植物明信片,為中華郵政繪製草本花郵票和玫瑰花明信片,並曾獲得小太陽最佳插畫獎。 ▲正在展翅的南澳環頸雉。(圖∕周俊雄攝) 在《野鳥散步》這本新書,她在散步見聞所描繪的,除了各種鳥類之外,更穿插許多她在植物觀察和記錄的特殊細節。例如,她描繪小鸊鷈有葉蹼的腳和身體不成比例,顯得異常誇張,「彷彿魚木的三出複葉」;她到宜蘭大南澳觀察稀有留鳥環頸雉,就特別畫出環頸雉「在大花咸豐草和紫花藿香薊的草叢穿梭,好像牠是在花海中游動的魚兒」。不過,在觀察拍攝環頸雉的過程中,鳥友非常重視環頸雉公鳥振翅啼叫的畫面,林麗琪沒有把這個精采的場面畫出來,算是僅有的美中不足。 台灣不缺一本賞鳥的新書或圖鑑,但是林麗琪的《野鳥散步》(春山出版,2022年12月出版)一書,從鳥類觀察、攝影,轉變成寫實繪本,加上作者累積二十多年的植物觀察和彩繪的經驗,在台灣的山林、田野、海濱,甚至城市追蹤鳥跡的同時,走讀這本圖文並茂的新書,絕對是一個珍貴難得的閱讀體驗。(本文作者∕資深媒體工作者暨宜蘭左岸藝廊藝術總監:周俊雄博士) 編輯:陳木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