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德經 吾言甚易知章第三十三(2)

文學/道德經 夫唯無知,是以莫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註解: 世有所不知,聖人亦不能知之,知道者希則道者貴,弊衣爲被褐抱道爲懷玉。 以靈修觀點解說: 我所談的皆能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世人不得不去知道而修心養性;修行至高無上之人亦能體會而去應用之。假若世上知「道」之人很少,而知道之人能當機立頓了悟此心,則便成為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因而顯得珍貴無比,此立悟而變為修行至高無上之人懷道自謙周遊人間,其外表與凡人皆一樣,但在人群當中,聖人的神性便顯得超越凡人。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我在道德經所談的都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凡俗上不得不去修道而修心養性;    靈性上師亦能以道德經開示人類修道。凡俗上力行修道之人很少,力行修道之人能夠瞬間了悟真理,則便得神仙之道,因而認為比凡俗上之一切物質珍貴。 由此修道人得神仙之道,有神性存在,而心中謙虛,周遊人間,其身體外表與凡人都是一樣,當在人群當中,神仙的神性便顯得超越凡人。這是神仙與凡人兩個氣質不同的地方。 〔本章要旨〕 世人必須要力行靈修,才能體悟出聖人之存在,並虔誠地追隨聖人靈修。      

【道德經】德經 吾言甚易知章第三十三(1)

文學/道德經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 註解: 無私也,無難也,深奧也,出言依宗祖,爲事存君臣。 以靈修觀點解說: 現我所談者皆是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應用之眞理。清白無濁即是無私也,容易知且容易行則是無難也;如人不能知即不能行,則以大道為主,乃是深奧也;因此所談之言語須以大道爲主,做事必須存光明磊落。 這一句是老子對求道者之開示,都是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應用之真理。也就是說,道德經不是拿來研究,它是一本真理,不是凡俗上的經典,而是人類修道的寶藏及做人處世之法則。 人心中清白無濁氣存在,這就是無私。人力行修道中體悟真理,是屬於真知。由真知就能夠容易力行,則是萬事沒有困難存在。 假若人沒有修道,則不能體悟真理,也就是不知。不知就無法做事情,則必須以    大道本體為主,這種真理是很深奧的。  

【道德經】德經 用兵有言章第三十二

文學/道德經 用兵有言,吾不敢求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仍無敵。禍莫大於侮敵。侮敵則幾亡吾寶。故抗兵相加,若哀者勝。 註解: 古人有言,爲禍之首,言不獲己,無侵吞之意也,有令無行,有收無取,有兵無用,以法行軍,何敵之有,懷輕敵也,自己兵也,善戰雖無敵可當,若輕敵必喪自己,夫兩兵相加眾者勝。 以靈修觀點解說: 古人道言凡應物而動兵,則出於有心,不得已後濟於用兵而代替慈,此爲禍之首。另言今迫不得已而接兵,若 心中不好於功利,則是沒有侵略併吞之 心意;有兵令而不去行使,有收獲而不去爭奪,有強兵而不去使用,以法令行軍權,那有敵人之存在呢?心中懷有輕敵意,自己任意起兵,好戰之人雖然沒有敵人對抗,但假如輕視敵人必定會喪失自己,兩敵互相起兵則以眾多的兵力取勝。 這一句是說,古時候修道之人闡述凡俗上為了自己的私心去處理事情而動用兵器,則是心靈不清而含有濁氣所造成。不以修道方式處理事情,而以動用兵力代替仁慈感化,這種情形就是災難的原因。再說,心中沒有爭奪功利地位,則不會產生侵略之心意,這種情形那有敵人之存在? 假若心中懷有輕易敵意,而輕易動用兵器,則是好戰之人,最後會被敵人所打敗。也就是看輕別人,輕易挑起爭鬥衝突,心中浮動而不清靜,最後將會被敵人打敗。 相對地,人在凡俗上生活,如果看輕修道的重要性,則會被自己的因果障業障及凡俗上的濁氣所滅,而遭到死亡。因此古時候求道之人都避開凡俗上之濁氣,專心入山修道。雖然凡俗與靈性共存在,但最後在修道上取得優勢而得神仙。 〔本章要旨〕 世人相處必以「慈」為首。  

【道德經】德經 古之善為士章 三十一

文學/道德經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註解: 武以定難,善治國者無難故不尚武也。若事不獲己而用兵,戈不怒其寇不與敵爭,以禮下人務取其勝,將德配天是古之極法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武勇可以平定患難,善以治國之人沒有患難,因此不注重武藝。假如凡事沒有得到妥善解決而用兵,則武、怒、爭三者爲起兵所用之器具,若用之則產生「死」,因此善以治國之人皆不用,而以禮善待人取勝,這乃是古代聖賢人治國之良方。 這一句是說,使用兵器可以平定患難,以修道方式治國,國家及天下之人,因為散發出感化力量沒有患難,因此不注重使用武器之技術。 也就是說,古時候治理天下是神仙或是修道之人則以祂們的感化力量處理事情,因而沒有患難,也就不去注重起兵的技巧。如果凡俗上一切事情沒有以感化力量去解決而動用兵器,則武力、怒氣、爭鬥三個就是起兵的用具,如果使用了則產生死亡的現象。 因此神仙或是修道者治理國家都不去使用,而以神性或是靈性之善去感化人從善,而自然地得到尊敬與臣服。這就是古時候神仙及修道之人治理國家之良方。 人生長在凡俗上也是一樣。如果人以凡俗之觀念去處理事情,則是進入死亡之境界。因為凡俗上是濁氣,無法散發出真誠之善,因此人必須力行修道,而守著神仙或是    靈性上師的靈性軌道,引發自己的靈性之善,以避開生舆死的循環。 這就是古時候求道之人,入山去尋找神仙開示修道,以消除自己因果業障,以脫離生死的循環之方法。 〔本章要旨〕 治世之本爲以「禮」善待人,此是做人處事之良方。    

【道德經】德經 天下皆以章 第三十

文學/道德經 天下皆以我大不笑。夫唯大,故似不笑。若笑,久其小。 註解: 天下以道至大,故不可笑校,謂其大,不笑校,若人笑校得久有也,其小矣。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天下以「道」爲極大,因此世人不可輕視而指正。可稱為極大,那就不可輕視;假如世人不崇敬「道」爲極大,則便是自視「道」爲小。 這一句是說,天下之事以    道本體為極大,也就是至高無上,因此凡俗之人不可輕視去評論,可以稱為極大之本體,那就不可以輕視。如果凡俗之人不尊敬    道本體為極大,則便是自己認為    道本體為小。 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 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註解: 以慈儉不先為三寶,聖人如珍寶埶持。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天下之事必須以慈、儉、不敢爲天下先(心懷謙虛,不與萬物敵對)爲處世之三寶,修行至高無上之人視它爲珍寶而護持之。 這一句是說,天下之事情必須以心懷謙虛,心懷滿足不與萬物敵對為處世、事情為三寶。靈性上師視這三種為珍寶而保持之。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註解: 慈爲救物故勇,儉能節用故廣,不爲先能謙讓故得爲長。 以靈修觀點解說: 慈即是心懷仁慈護育萬物,物物視己,因此能勇;儉即是心懷滿足,雖然有剩餘但卻不去用,因此能廣;心懷謙讓不與萬物敵對,因此得與萬物長久相處。 這一句是說,人必須心懷仁慈保護萬物,把每一個物質看成自己,心懷滿足不貪求,雖然有剩餘的東西,但卻不去用它。 心懷謙虛不與萬物敵對,如此才能與萬物長久相處,也就是人必須要修道,啟發靈性之善,才能與萬物相融合。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夫慈,以陳則正。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註解: 今勇而不慈,廣而不儉先,而不後為取死之道也。陣以慈則不殺,守以慈則不害,應天順人,自有救衛。 以靈修觀點解說: 今世人能言勇而不得不懷仁慈以護育萬物,能言廣而不得不節儉與萬物長久相處。若世人不知「道」之要妙,則以自誇揚言爲勝皆取死之道。若戰陣以仁慈為主則不殺,守固以仁慈為主則不殘害,應天順其自然,自有生路。 這一句是描述,人只有修道,才能領悟與萬物融合相處之方法,如果人不知道    道本體之清氣的力量,而不謙虛,則被    道本體所滅。如果人修道產生謙虛,則合乎天,順其自然,則自己造化出生之路,而不受因果業障的影響。 〔本章要旨〕 世人必須視「道」為大,自視己為小,才能有生路。    

【道德經】德經 江海為百谷王章第二十九

文學/道德經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註解: 江海下流百谷歸之。 以靈修觀點解說: 此言乃喻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在上管理天下事,以「我」善引導百姓從善,則天下皆歸之,因此管理天下之事者,尊稱為天子。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在比喻古時候神仙或是修道之人在上管理天下之事,以自己的神性或是靈性來感化百姓,以及引導百姓力行修道,引發出靈性之善出來,則天下被治理天下事之人感化歸於善。 因此古時候神仙或是修道人管理天下事之人,尊稱為天子,也就是天子是領有    道本體的旨令而治理天下之事,因而能夠使天下太平。 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是以處上其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無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註解: 聖人在位有接下奉上之心,處前有先人,後己之德眾無厭倦,常日樂推,誰能與爭。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當位有管理天下事奉道之 心,在未當位之前則有前輩指引,以所積之眾德推展任務,因此身心時常保持喜悅無厭倦,此種有誰能與他相爭呢? 這一句是說,古時候    靈性上師領有管理天下事之  道本體旨令,因此在未當位之前,則有  道本體之指引,以所積之靈性力量,推展天下事之任務,因此身心時常保持喜悅不厭倦,這種在凡俗上有誰能與祂相爭呢? 也就是凡俗上之人治理天下事,無法與神仙治理天下事相比,因為神仙是清氣,能夠感化百姓從善;而凡俗之治理天下之人,必須符合百姓私心要求,最後無法感化百姓,因而無法與神仙相比。 〔本章要旨〕 靈修者必須要有修行至高無上之人(神仙尊位)在前面開示及指引,身心方能無憂、喜悅。    

【道德經】德經 古之善為道章第二十八

文學/道德經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娛之。人之難治,以其知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知此兩者,亦為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德深遠。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 註解: 古之爲治者非要人明,好惡有分別,只欲使其娛樂,無識無知,如有所知故為難治,智慧生奸詐深為賊害之端,玄德用楷式,時情盡遣歸於大順。 以靈修觀點解說: 古時候治理天下事之人必要能明辨是非,好與惡要有分明,如只想要享受其娛樂,即無法辨認是非亦無法知道事物之眞假與好惡。 假如治理天下之人有所知曉是非及好惡,但卻難以治理。其因即是智慧生奸詐,是爲賊害之首,因而以道德規範來治理天下事,促使百姓歸於道德之中,而天下自歸於太平。 這一句是說,古時候治理天下事之人必須要能夠分辨是非的能力,好與惡要能夠判分,如果只想要享受凡俗上的物質生活,則無法認知辨分出是非,也就是無法知道事情的真假以及好與惡。 如杲治理天下之人能夠判分、知道是非以及好與惡,但卻很困難去治理,其原因就是人人的聰明生出奸詐之心,則是賊害之首;因而必須以修道方式、靈性法則來治理天下事,促使百姓回歸於清純、純樸之中,而天下自然形成太平之世界。 由此可見,治理天下之人必須修道人或是神仙,才能散發出神性或是靈性清氣磁場,感化人類回歸赤子之心,天下才能自然造化出太平;也就是說,治理天下之人的靈性要比凡俗的人高層次,才能感化凡俗之人回歸純樸,造化出太平世界。 〔本章要旨〕 施行「道德」規範治世,天下自歸於太平。    

【道德經】德經 其安易持章第二十七(3)

文學/道德經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註解: 欲於不欲,學於不學,不重貨財,不貪名位,如此則備見眾人,過乃輔成,萬物以至於自然,此聖人之旨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因此修行至高無上 之人 不去要世人所想要之功名利祿及珍寶,不去學世人所學之權謀智巧,不重貨財,不貪名位;如此與世人不同之處,方可資助萬物成長,促使萬物順其自然,這乃是修行至高無上之人行道之宗旨。 這一句是說,由於    靈性上師以自然方式去做事情,因此不去要凡俗上之人所想要之功名、地位與財寶,甚至不去做凡俗上之人所學的權謀技巧,也不重視物質上的財物以及名位,不貪求功名與地位,這是與凡俗上之人不同的地方。如此,才可以幫助萬物成長,促使萬物順其自然,這就是靈性上師行道之宗旨。 因此,人力行修道,必須以    靈性上師的清靜、無貪求物質為榜樣,專心守著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而造化自己,形成自然、清靜、無為,最後成道、脫離輪迴,這才是修道的宗旨。 〔本章要旨〕 人生至寶自然、清靜、無為。  

【道德經】德經 其安易持章第二十七(2)

文學/道德經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人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註解: 世人執著有欲,動則乖違,聖人常事無為不見盛衰,世人又不能敬始愼終,才擬施爲早已敗失。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執著於有心去觀想卻不努力實際去做,則是違背常理。修行至高無上 之人以自然方式處事,因此不見事物之盛衰;世人又不能遵從事物 之原始至事物成功,因此才擬定成功與失敗之政策,以致導入失敗之因。 這一句是說,沒有修道之人做事情都以想像方式制定計劃而不努力實際去做,因為計劃與實際是有一段差距,則是違背常理。 靈性上師以自然方式按著順序處理事情,因此不見事情之盛衰;沒有修道之人,沒有遵從事情之原始到事情之成功,因此才制定成功與失敗的政策,以導致失敗之原因。 因此古時候修道之人都以築基開始修道,到入 山修道,都沒有制定修道的政策,也就是說專心求道,以修心鍛練心性開始築基,然後入山尋找神仙,如此才能成道。 因此,修道必須倚靠神仙開示,也要必須倚靠自己先修心,以鍛練心性,以迎合神仙的磁場,才有機緣碰到神仙開示,如此修道才能成功。  

【道德經】德經 其安易持章第二十七(1)

文學/道德經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毳(ㄘㄨㄟˋ)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重之臺,起於累土。百仞之高起,於足下。 註解: 安靜則易保持,未有形兆則易謀度,當織毳時則易破除,物微小則易爲分散,治亂於未亂之前,爲事於未成之際,豫備不虞,從微至著以小成大。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一念一生而安靜則容易保持,喜怒未形成時則容易戒愼消除,當締造細微時則容易破除,物體微小則容易分散,因而治亂必在於未亂之前。未成功之時不可預料是否成功,因此必須仔細從微小之事去做,大事方能成功。 這一句是說,靈性上師是    道本體之化身,因而本性是清純寧靜而容易保持;做事情從細微至大事,都能夠仔細按照著順序去做,而且心不亂。因為本性是清純而且寧靜,因為能以清純之靜態去治理未亂之前之亂事 , 對於事情成功都沒有去預料會成功,只以順序仔細去做,如此大事皆能成功。 由此可見,人必須修道,才能受到靈性上師的神性力量,促使自己心神清純以及寧靜,回歸赤子之心,做事情才能按照事情之順序仔細去做,才能成功。修道也是一樣,古時候求道者都入山,心中很寧靜,以期盼神仙出現,如此才能融合神仙的磁場而受到神仙開示或是點化。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