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 德經 勇於敢則殺章第三十六(2)
文學/道德經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不言而善謀。天網恢恢,疎而不失。 註解: 天道常鍵所以自勝自應,自來自謀萬物雖報以道綱擬徃何之,故無疎失。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天道不停地在運轉,因此能施運著世人的吉凶禍福。假如世人做事胡作亂爲或不敢妄作為,則吉凶禍福不召而來以影響世人之生與死。天道光明在上,有如網四開而網住世人之善惡,雖然寬廣彷彿無邊,但卻以道綱施予善惡報應,因此毫無遺漏。 .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天地由太極判分出來之後,立即以 道本體之法則不停在運轉,因此運著人類之吉凶禍福。 如果沒有修道之人做事胡作亂為或不敢妄作為,則吉凶禍福會隨著自己的因果而不招而來,影響人的生與死。 天道之清氣在人類的頭頂上方,好像一個漁網四方張開,網住人類之善與惡。雖然廣闊無邊,但卻以 道本體之法則施以善惡之磁場與報應,因此毫無遺漏。 由此可見,人在凡俗上不可做壞事情 ,一旦做壞事情,則天道立即散發磁場以懲罰。因此, 道本體化出萬物,人在萬物中是最靈貴的,其原因是 道本體的旨意是要人類要力行修道,以符合天道之運轉。 〔本章要旨〕 開示世人必須知道「吉凶禍福」乃由天道不停地運轉,促使世人修道以避凶得福。
【道德經】 德經 勇於敢則殺章第三十六(1)
文學/道德經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註解: 決去便牲,審度事宜,人不知天道貴無欲,惡利害。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做事,不顧生死利害,堅決自己之原則而勇敢胡作亂爲,以致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假如世人做事能夠詳細估計而不敢妄作為,則是足以保全自己的生命。此兩者是生與死之準則,因此世人如果不知天之道可貴在於無貪慾,則「惡」是生與死之關鍵。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這是沒有修道之人與修道之人的不同地方。沒有修道之人受到自己身心行為,造成了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修道之人做事情守著 道本體之法則,仔細不敢隨便去犯錯,而保全自己的生命體,這兩者是生與死的準則。 也就是沒有修道之人則走向死亡之境地,而修道之人則走向 道本體之光明生之路。因此沒有修道之人不知道天之法則在於無貪欲,則只認為「惡」是生與死的關鍵。
【道德經】德經 人不畏威章第三十五(二)
文學/道德經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故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去彼取此。 註解: 乃可長生,不求見聞自知也,不愛榮華自貴也,去彼亡生,恥此得道。 以靈修覲點解說: 假若世人心懷潔身自愛,而以生爲貴,以自身所居之境而滿足,彼此不傷生,亦不害自身,即可長生;此是不用眼睛去看或以耳朵去聽就可以了解的。因此修行至高之人自持尊性,不愛榮華,以自身爲可貴,捨去貪慾養生,而護佑萬物之生,謙虛而潔愛自身即自得其道。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假若凡俗之人力行修道,心懷潔愛,而以生為尊貴,即可達到滿足的境界,自然地可達到長生之道,這種境界不是用凡俗上去研究或人為因素就可以了解的。 因此修道之人只要守著靈性上師之神性法則,排除物質之貪欲,以自己的生命為可貴,心中謙虛而潔愛自己,即自然得神仙之道。 〔本章要旨〕 世人必須心懷潔身自愛,以有生爲貴,以自身所居之境而滿足,方可得長生之道。
【道德經】德經 人不畏威章第三十五(一)
文學/道德經 人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註解: 出入愼慮,必無大過,無容愁悴,常存止取,生期有限,何可逼迫。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必須以惡為警戒,做事必須愼重思考去策劃,方可脫離禍身之災。假如世人不以惡爲警戒,而不知惡爲禍之首,必招致殺身之禍。世人只顧自己貪慾養生,卻不知此種養生為害生之首,而嗜好酒肉,必死於酒肉。 假如世人能了解貪慾求養生爲害之首者,則是身體常存康泰。世人了解貪慾養生為害之首,而不取捨者,雖然知道必遭到殺身之禍,但卻無法脫離,因此必須心懷潔身自愛,以有生為貴,以自身所居之境而滿足,則是潔身長生之秘訣,這乃是世人無法強取的長生之道 這一句,勸人要力行修道,才能脫離因果業障所引起的災害,也才能心懷潔身自愛,以生為可貴,以心中懷有滿足,則是長生不老之方法。這是凡人無法用人為因素所爭取的,必須修道才能得到。
【道德經】德經 知不知章第三十四
文學/道德經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註解: 得其道也,強去知解,無所思慮,病於所知,故得無病。 以靈修觀點解說: 人能知道一切不了解之事則是得其道也,假如世人以「個人」之見解去推測事情而得荒謬之結論,則是強行知解。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沒有個人強妄之見解,因此沒有思考與計劃去強解事情,唯有此種功夫,才是斷然地眞知。 如果世人強去知解則反而增加知識障,此是眾病之門;修行至高無上之人摒除個人的強求知解而斷然地眞知,此是眾妙之門。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人力行修道能夠以自己的靈性知道凡俗上及靈性上一切不了解之事情,則是得到神仙之道。如果沒有修道之人,以個人之見解去推論事情而得到不正確的結論,則是強行自以為知道及了解。有如科學知識一樣,科學在凡俗上理論,時常一代推翻一代,也就是科學是自己以凡俗上的判斷而不合乎真理。就像有些人認為物質性質的宇宙理論一樣,宇宙是大爆炸而形成;而又有些人宣稱不是,而把他們的理論推翻掉。 靈性上師因為具有神仙尊位,因此沒有自我之見解,只有真理,因此沒有思考與計劃事情。唯有真理,才是斷然地真知。如果沒有修道之人,以自我觀念去判定而得到答案,此種情形反而增加知識障,此種是因果業障爆發產生疾病之來源處。 修道人守著靈性上師之神性,消除個人之見解,專心向神仙求道,而斷然地得到真理,了悟真理,此種是得神仙之來源處。 〔本章要旨〕 自以爲是,則是虛假、虛知、虛得。
【道德經】德經 吾言甚易知章第三十三(2)
文學/道德經 夫唯無知,是以莫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註解: 世有所不知,聖人亦不能知之,知道者希則道者貴,弊衣爲被褐抱道爲懷玉。 以靈修觀點解說: 我所談的皆能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世人不得不去知道而修心養性;修行至高無上之人亦能體會而去應用之。假若世上知「道」之人很少,而知道之人能當機立頓了悟此心,則便成為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因而顯得珍貴無比,此立悟而變為修行至高無上之人懷道自謙周遊人間,其外表與凡人皆一樣,但在人群當中,聖人的神性便顯得超越凡人。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我在道德經所談的都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凡俗上不得不去修道而修心養性; 靈性上師亦能以道德經開示人類修道。凡俗上力行修道之人很少,力行修道之人能夠瞬間了悟真理,則便得神仙之道,因而認為比凡俗上之一切物質珍貴。 由此修道人得神仙之道,有神性存在,而心中謙虛,周遊人間,其身體外表與凡人都是一樣,當在人群當中,神仙的神性便顯得超越凡人。這是神仙與凡人兩個氣質不同的地方。 〔本章要旨〕 世人必須要力行靈修,才能體悟出聖人之存在,並虔誠地追隨聖人靈修。
【道德經】德經 吾言甚易知章第三十三(1)
文學/道德經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 註解: 無私也,無難也,深奧也,出言依宗祖,爲事存君臣。 以靈修觀點解說: 現我所談者皆是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應用之眞理。清白無濁即是無私也,容易知且容易行則是無難也;如人不能知即不能行,則以大道為主,乃是深奧也;因此所談之言語須以大道爲主,做事必須存光明磊落。 這一句是老子對求道者之開示,都是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應用之真理。也就是說,道德經不是拿來研究,它是一本真理,不是凡俗上的經典,而是人類修道的寶藏及做人處世之法則。 人心中清白無濁氣存在,這就是無私。人力行修道中體悟真理,是屬於真知。由真知就能夠容易力行,則是萬事沒有困難存在。 假若人沒有修道,則不能體悟真理,也就是不知。不知就無法做事情,則必須以 大道本體為主,這種真理是很深奧的。
【道德經】德經 用兵有言章第三十二
文學/道德經 用兵有言,吾不敢求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仍無敵。禍莫大於侮敵。侮敵則幾亡吾寶。故抗兵相加,若哀者勝。 註解: 古人有言,爲禍之首,言不獲己,無侵吞之意也,有令無行,有收無取,有兵無用,以法行軍,何敵之有,懷輕敵也,自己兵也,善戰雖無敵可當,若輕敵必喪自己,夫兩兵相加眾者勝。 以靈修觀點解說: 古人道言凡應物而動兵,則出於有心,不得已後濟於用兵而代替慈,此爲禍之首。另言今迫不得已而接兵,若 心中不好於功利,則是沒有侵略併吞之 心意;有兵令而不去行使,有收獲而不去爭奪,有強兵而不去使用,以法令行軍權,那有敵人之存在呢?心中懷有輕敵意,自己任意起兵,好戰之人雖然沒有敵人對抗,但假如輕視敵人必定會喪失自己,兩敵互相起兵則以眾多的兵力取勝。 這一句是說,古時候修道之人闡述凡俗上為了自己的私心去處理事情而動用兵器,則是心靈不清而含有濁氣所造成。不以修道方式處理事情,而以動用兵力代替仁慈感化,這種情形就是災難的原因。再說,心中沒有爭奪功利地位,則不會產生侵略之心意,這種情形那有敵人之存在? 假若心中懷有輕易敵意,而輕易動用兵器,則是好戰之人,最後會被敵人所打敗。也就是看輕別人,輕易挑起爭鬥衝突,心中浮動而不清靜,最後將會被敵人打敗。 相對地,人在凡俗上生活,如果看輕修道的重要性,則會被自己的因果障業障及凡俗上的濁氣所滅,而遭到死亡。因此古時候求道之人都避開凡俗上之濁氣,專心入山修道。雖然凡俗與靈性共存在,但最後在修道上取得優勢而得神仙。 〔本章要旨〕 世人相處必以「慈」為首。
【道德經】德經 古之善為士章 三十一
文學/道德經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註解: 武以定難,善治國者無難故不尚武也。若事不獲己而用兵,戈不怒其寇不與敵爭,以禮下人務取其勝,將德配天是古之極法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武勇可以平定患難,善以治國之人沒有患難,因此不注重武藝。假如凡事沒有得到妥善解決而用兵,則武、怒、爭三者爲起兵所用之器具,若用之則產生「死」,因此善以治國之人皆不用,而以禮善待人取勝,這乃是古代聖賢人治國之良方。 這一句是說,使用兵器可以平定患難,以修道方式治國,國家及天下之人,因為散發出感化力量沒有患難,因此不注重使用武器之技術。 也就是說,古時候治理天下是神仙或是修道之人則以祂們的感化力量處理事情,因而沒有患難,也就不去注重起兵的技巧。如果凡俗上一切事情沒有以感化力量去解決而動用兵器,則武力、怒氣、爭鬥三個就是起兵的用具,如果使用了則產生死亡的現象。 因此神仙或是修道者治理國家都不去使用,而以神性或是靈性之善去感化人從善,而自然地得到尊敬與臣服。這就是古時候神仙及修道之人治理國家之良方。 人生長在凡俗上也是一樣。如果人以凡俗之觀念去處理事情,則是進入死亡之境界。因為凡俗上是濁氣,無法散發出真誠之善,因此人必須力行修道,而守著神仙或是 靈性上師的靈性軌道,引發自己的靈性之善,以避開生舆死的循環。 這就是古時候求道之人,入山去尋找神仙開示修道,以消除自己因果業障,以脫離生死的循環之方法。 〔本章要旨〕 治世之本爲以「禮」善待人,此是做人處事之良方。
【道德經】德經 天下皆以章 第三十
文學/道德經 天下皆以我大不笑。夫唯大,故似不笑。若笑,久其小。 註解: 天下以道至大,故不可笑校,謂其大,不笑校,若人笑校得久有也,其小矣。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天下以「道」爲極大,因此世人不可輕視而指正。可稱為極大,那就不可輕視;假如世人不崇敬「道」爲極大,則便是自視「道」爲小。 這一句是說,天下之事以 道本體為極大,也就是至高無上,因此凡俗之人不可輕視去評論,可以稱為極大之本體,那就不可以輕視。如果凡俗之人不尊敬 道本體為極大,則便是自己認為 道本體為小。 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 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註解: 以慈儉不先為三寶,聖人如珍寶埶持。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天下之事必須以慈、儉、不敢爲天下先(心懷謙虛,不與萬物敵對)爲處世之三寶,修行至高無上之人視它爲珍寶而護持之。 這一句是說,天下之事情必須以心懷謙虛,心懷滿足不與萬物敵對為處世、事情為三寶。靈性上師視這三種為珍寶而保持之。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註解: 慈爲救物故勇,儉能節用故廣,不爲先能謙讓故得爲長。 以靈修觀點解說: 慈即是心懷仁慈護育萬物,物物視己,因此能勇;儉即是心懷滿足,雖然有剩餘但卻不去用,因此能廣;心懷謙讓不與萬物敵對,因此得與萬物長久相處。 這一句是說,人必須心懷仁慈保護萬物,把每一個物質看成自己,心懷滿足不貪求,雖然有剩餘的東西,但卻不去用它。 心懷謙虛不與萬物敵對,如此才能與萬物長久相處,也就是人必須要修道,啟發靈性之善,才能與萬物相融合。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夫慈,以陳則正。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註解: 今勇而不慈,廣而不儉先,而不後為取死之道也。陣以慈則不殺,守以慈則不害,應天順人,自有救衛。 以靈修觀點解說: 今世人能言勇而不得不懷仁慈以護育萬物,能言廣而不得不節儉與萬物長久相處。若世人不知「道」之要妙,則以自誇揚言爲勝皆取死之道。若戰陣以仁慈為主則不殺,守固以仁慈為主則不殘害,應天順其自然,自有生路。 這一句是描述,人只有修道,才能領悟與萬物融合相處之方法,如果人不知道 道本體之清氣的力量,而不謙虛,則被 道本體所滅。如果人修道產生謙虛,則合乎天,順其自然,則自己造化出生之路,而不受因果業障的影響。 〔本章要旨〕 世人必須視「道」為大,自視己為小,才能有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