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2023攝影界的盛事- -中國攝影學會第39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記者舒玉敏/高雄報導) 中國攝影學會於昨天(9/2)早上,在高雄市鼓山區香蕉碼頭海景宴會館,舉辦第39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大會的活動除了幾位攝影大師如江村雄先生等人上台發言、分享心得外,還有頒發攝影比賽的獎項和碩學博學會士證書、餐敘、抽獎、及投票選出新任理監事。 ▲活動開始前,桌上已擺滿獎杯 。(圖/記者舒玉敏攝) 中國攝影學會於民國14年(西元1925年),由攝影大師郎靜山先生等人創立,會址在上海,當時吸引不少國內外攝影愛好者加入。後因對日抗戰,學會的運作停頓多年,終於在抗戰勝利後,又於上海復會,並推選郎靜山先生為第一屆理事長。可惜不久又因國共內戰,會務再度停擺。所幸多名會員跟隨國民政府遷台,並重新向內政部登記,中國攝影學會便在1953年於台北市復會。時至今日,學會仍不斷積極推展各像攝影活動及課程。 ▲活動開始前,已有不少會員就坐交流分享。(圖/記者舒玉敏攝) 9/2的會員大會,各項會務進行得非常流暢,新任理事長及理監事也順利選出。新任理事長為郭奇男先生,他也曾擔任學會第34、35、37屆理事長。由於再過兩年,即2025年,中國攝影學會便邁入第100年了,所以攝影前輩們除了鼓勵會員在攝影技巧上能與時俱進,也期許攝影同好者,在兩年後一起參加中國攝影學會的百年大慶。# ▲頒發獎項或證書 。 (圖/記者舒玉敏攝) ▲活動圓滿結束 。(圖/記者舒玉敏攝)
【道德經】道經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2)
文學/道德經 師之所處,荊棘生。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註解: 興兵之後,在處傷殘田荒廢,故生荊棘,善為治者,果敢於道,故不敢果;無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起兵之後,到處傷害民物蹂踐田園,因此產生曲折之事,而傷和氣。然而以濟弱扶幼,除暴安良治理者,皆出自於道之運行。因此沒有以起兵來平反世事。 這一句是說,如果做事情用強迫方式,你會與別人產生相剋,因此產生了不愉快的事,而傷了和氣。因而做人處事必須以謙虛修道的真理為基礎,才不會與別人相剋,並且別人自然與你和諧相處。這種情形都來自於 道本體之運行,因此沒有與別人爭奪,卻自然地受到別人幫助。 靈修也是一樣。古代凡人因為生活的環境,災難連年,生與死像一條線的界限,因此他們都走入求道。他們自然不與別人相爭,以致沒有與別人相剋,因此得到修道喜悅的生活。因為心中都盼望著有機緣碰到神仙點化,以得神仙,脫離凡俗上的災難。他們都認為唯有修道,才能符合 道本體之運行,而脫離生與死的紀綱。因此人類唯有修道,才能得到喜悅人生。
【道德經】道經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1)
文學/道德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註解: 兵用討不庭以道治天下者,四海自賓不假用於強兵,其事自歸於人主之德,還猶歸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凡以兵用事討伐而不以道來治理天下者,各地自然假用於強兵治理,此事來自於人之私德。 這一句是說,在凡俗上沒有靈修之人都不以 道本體之法則做事情,所以所作所為都是用強迫方式處理,這種情形都是來自於自己的私德而造成的。如果凡人力行修道,他所作為都以 道本體之法則去處理,而自然地符合 道本體運行力量來處理事情,這種的力量是來自於 靈性上師的神性力量的賜予。
【道德經】道經將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2)
文學/道德經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接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註解: 夫物行善則惡隨,行惡則善隨,冷者要噓,熱者顯吹,強者恃壯 ,弱者授羸,未有可接,早有所隳,是以去甚也,去泰惡驕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因此萬物行善則有惡伴於後,行惡則有善伴於前,遇冷的時候必要呼氣使溫暖,遇熱的時候必要吹氣使涼快,強者是由壯而建造,弱者是由瘦所引起,因此善惡、冷熱、強弱不可連接才不會互相影響有所毀壞。因此修行至高無上之人袪除奢泰及惡驕。 這一句是說,萬物都具有對等連接關係,但靈修者不可以與凡俗上一切產生對等連接,必須與 靈性上師的清氣磁力相連接,才不會受到萬物的影響而靈性墮落。因為假如靈修者對物質一切假象有所貪求,或是沉溺在物質生活,則立刻與凡俗上一切產生對等連接形成情緒飄浮不定,造成因果業障,身體衰老,甚至死亡,其原因是凡俗上的一切是濁氣演化形成假象。 由比可見,人生活在物質上,必須跳脫提昇到修道,進而向神仙求道,受到神仙教化,脫離凡俗上一切的約束,自己造化緣份,受到神仙點化,得神仙之道。 ⦗本章要旨⦘ 教化世人做人處事必須守著「道德」為自然法則。 也就是說教化人類修道,提昇靈性,守著 道本體的法則。
【道德經】道經將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1)
文學/道德經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為故敗之。執者失之。 註解: 天下萬物有盛衰陵谷,有遷變四時,如流奇器能神不可止也,其有竊神器、逆天物強欲為治者,是反道敗德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天下萬物有興旺與衰竭,世事變遷以及四季變化,有如流傳之大器能傳神而不可停止,那有可以用人力去偷奪取,如能偷奪為自己則是逆天強治理者,則反被道所敗而失德。 這一句是說,天下萬物的興旺與衰竭之化分,甚至時間及空間的變遷,以及春、夏、秋、冬的變化,都是由 道本體之法則運行著,而且永遠不停止。 好像一個輪子轉動一樣,具有循環作用,因此沒有辦法用人為力量去改變一切。例如:河川的水在流動的時候,有它的流動的方向軌道,假如用人為力量去改變水流動的方向,必遭到 道本體的法則排斥,而形成水災,因為水是接近於 道本體。 所以 道本體化出萬物,而萬物必須守著 道本體的軌道行走。如用人為因素去改變,則是逆天治理,而被 道本體處罰,而失去了德,產生因果業障纏身。 靈修也是一樣。假如凡人不知道要去力行修道,而沉溺在物質的假象中生活,日日產生貪念,則不符合 道本體的清靜軌道,就會產生因果業障,身體衰敗而死亡;反過來講凡人如已了悟凡俗上的一切是虛假不實,立刻力行修道而向神仙求道,則是符合 道本體的清靜軌道,也就能脫離凡俗上的一切濁氣,自然得到神仙護祐。
【道德經】道經知其雄章第二十八(4)
文學/道德經 樸散為器。聖人用為官長。是以大制無割。 註解: 成器之後便為樸散,有大制者不宰割,天下言官長從樸而能理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以「德」袪除天下之惡習而能應用於萬物,修行至高無上之人以此應用於物而治世,成為萬物之規範。以感化行走於世間而不分人與物之界,則可以駕天地掌管萬物。 這一句是說, 靈性上師下凡,以祂本身的神性,消除天下貪求物質的磁場,而感化人類修道,應用於萬物上。 靈性上師以這種感化的力量治理天下,成為萬物之規範。由此祂的感化行道力量散發在物質世界,以致可以掌握天地之法則管理萬物。也就是說、唯有神仙下凡,才能以天地法則教化人類修道,去符合天地之運行。 〔本章要旨〕 心靈之德氣,超然於萬物,不為萬物所迷惑,才可以駕天地掌萬物。
屏東文學館8/22展出臺灣戰後移民文學展
記者黃雪若/屏東報導 屏東縣政府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合作,8月22日起在屏東總圖四樓文學館辦理「逆旅‧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行動展,展出白先勇、駱以軍和張大春等等知名作家的經典作品節錄,讓民眾以從經典片段切入一九四九年以後的眷村文學。 ▲在臺灣這座島嶼上的每個人,其實都只是先來後到的移民過客。(圖/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展名「逆旅」兩層意思,一是字面的,一段充滿橫逆的旅程、二是依循古老的本義,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寓含。在臺灣這座島嶼上的每個人,其實都只是先來後到的移民過客,因緣際會而聚在一起。 近年來屏東遠近馳名的勝利星村,不僅是文創聚落也是全台最大的眷村聚落,眾多外省軍官、眷屬的曾經在此生活,而臺灣文學館考察外省作家們在臺灣幾十年的書寫歷史階段,找出外省族群不同階層的境遇,以及與其他省籍族群的互動,更重要的是,以文學表達出來的文字,希望觀眾看到文字時,能感動體諒,豐富知識層面,在面對政治議題之時,因為特有的人稱視角轉動而能換位思考,更能讓臺灣的所有人緩和衝突。 ▲不同作者的文學作品,讓人一探早期眷村移民的生活樣貌。(圖/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文化處表示,本次展覽獻給1949年以為只是暫時退守的外省軍士、眷屬、他們的後代,以及在臺灣共同生活的所有族群,展出內容是臺灣70年的所謂「外省文學」、「移民文學」,展覽日期自8月22日起至113年2月18日止,歡迎參觀。
【道德經】道經知其雄章第二十八(3)
文學/道德經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復歸於樸。 註解: 榮自辱生,榮失歸辱,不如守辱,辱如谷,受天下之惡爲德足,合於質樸也。 以靈修觀點解说: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知道榮華富貴來自於貧辱賤下(貧賤生活)而產生,失去榮華富貴必回歸於貧辱賤下,不如終身執守著貧辱賤下(貧賤生活)。人受到天下之惡習感染必須以德立根本,而復回於純樸。 這一句是說, 靈性上師知道榮華富貴是由純撲生活當中而產生。也就是說在平淡生活中如貪求萬物,則立刻產生專心追求萬物,而形成榮華富貴。雖然感覺到已經得到凡俗上的物質,但一旦失去榮華富貴,必定回到平淡的生活。這種情形不如終身守著純樸生活。因為一個人從平淡的生活已經得到榮華富貴的生活,這時候的心靈會產生過度快樂。一旦榮華富貴生活下降到純樸生活,則心靈立刻產生動盪不安,而造成樂極生悲。 有如同現在的世界一樣。目前的世界已形成兩極化。一個世界是凡俗上的世界。生長這個世界之人,心中滿懷追求物質之心,而與萬物爭奪,所得到卻心靈動盪不安,造成身心損傷;另一個世界是靈性世界,這是修道的世界,修道者追隨著神仙修道,過著純樸生活,而心靈喜悅廣大無邊。 所以人在凡俗的生活受到天下的貪求的惡習,必須修道才能回到純樸的生活,這也是 道本體的旨意。所以 道本體在古時候至今都有指派神仙下凡教化人類靈修,但唯有緣份之人類才能遇到神仙,受到神仙敎化而修道。
【道德經】道經知其雄章第二十八(2)
文學/道德經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貸、復歸於無極。 註解: 知其潔白守其闇昧,是法式也,又不將潔白貸與人,令其同欲, 自欲歸於至極之理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智慧超然明白,包含著天地,而不顯露於外表,假裝著無智慧似地,因此可成為天地之規則,而不將超然明白之智慧賜予人,只引導人從善,從向善而回歸於無極之領域。 這一句是說, 靈性上師因為是神仙,因此祂的智慧超然清純,而且包含著天地之真理。所以祂都以神性智慧去開示人類靈修,而不顯露在外表給人知道,假裝著無智慧似的。 因此可以使修道者守著祂的神性法則以符合天地運轉 , 而又不將超然神性智慧賜予人類,只有教化人類修道成為修道者,由修道者受到 靈性上師開示,進而點化成神仙。就如同華興靈修弟子追隨著 道主靈修而成為修道者。 道主將神性力量開示靈修弟子,而靈修弟子吸收 道主的神性真理修道。
【道德經】道經知其雄章第二十八(1)
文學/道德經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蹊。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註解: 雄強雌弱也,守弱如蹊,眾流則德不離身,使懦弱似嬰兒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之德氣與道體相合在一起,心胸超然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爲敵,能隨著萬物順道之運轉而變化,不與萬物競爭,因此眾德皆歸,有如水臨下流至溪谷。由於眾德像水順流而不停止,使德能勝萬物而不傷身有如嬰兒一樣天眞無邪。 這一句是說, 靈性上師本是神仙下凡,而且是 大道本體的化身,所以祂的德氣與 道本體相合在一起,由此祂的心胸超乎於萬物。也就是說祂的心胸比萬物更廣大無邊,而不與萬物產生敵對,能夠隨著萬物順著 道本體運轉而變化,也不與萬物爭奪。因此萬物之德皆歸入祂的神性力量。由於萬物之德像水順流到祂的神性形成力量,以致祂教化人類修道而不傷身,有如嬰孩一樣天真無邪。就如同華興靈修弟子禮拜 道主為靈性上師修道。 道主的神性源源不斷產生開示力量,而身體有如嬰孩一樣永不衰退,清純的氣質永恆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