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2)

文學/道德經 可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註解: 養育萬物如母養子;道生在天地之前,行在天地之後,求之則不見形,用之則有應,故強立名為大。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天地與萬物皆從道而生,因此道養育萬物有如母養子;因不知「道」是何物,而強名稱為「道」,「道」出生在天地之前,運行在天地之後,需求的時候而不見到形影,應用的時候而有所回應,因此強立名稱為大。此意是「道」具有應用無窮之力量。 這一句是描寫天地與萬物都從    道本體所生出來,所以    道本體養育萬物成長。祂養育方式是發出氣磁場給萬物滋潤成長,有如母體養育孩子一樣。因為求道者不知道「道本體」是什麼,所以強呼祂稱為「道」。 靈修也是一樣。靈修與凡俗在地球上是一體兩面,都是從    道本體,從無形化成有形。靈修是無形,凡俗是有形。而無形又分為至高無形與無形。至高無形是    道本體,而無形就是形成萬物之炁體,其中包括人的元神。因此,我們可以體悟出凡俗是由無形演化出來,所以靈修可以養育凡俗。由此可見,靈修是凡俗之首。而求道者如何把凡俗與靈修一體兩面,化做有無相生?那只有求道者有緣份接受到神仙點化之後,才能夠得到神仙的境界。 道主在這裡所談的一體兩面,化作有無相生的旨意,就是求道者受到神仙點化之後,而自然地得到長生不死,得神仙。 從    道本體化出萬物之情形,我們可以了解    道本體在天地之前生出來,而運行在天地之後。為什麼說運行在天地之後呢?因為化出天地之後,才產生磁場運行著天地行走。所以可見靈修在凡俗上之前,而運行在凡俗之後。也就是說,凡俗被靈修運行著。 凡人力行靈修成為修道者,而碰到神仙,才由神仙的神性磁波運行著。就像華興靈修弟子一樣,禮拜    道主為   靈性上師靈修,才被    道主的神性磁波運行著。相對地,華興靈修弟子身體雖然生長在凡俗上,但卻被靈修的力量運行著,這種力量是來自於    道主的神性磁波。 道本體在運行著天地的時候,是沒有形象 以及影子。但在應用的時候,立刻產生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變化的力量出來。所以把    道本體稱為大。相對地,靈修弟子追隨著    道主修道,平常無法見到    道主賜予靈修弟子的力量,但當靈修弟子要應用的時候,立刻無形當中產生靈性的力量出來。此種力量來自於    道主的神性磁波,所以靈修弟子稱    道主為大。此種大就是靈性上唯一的大,不是凡俗上的大。凡俗上的大會由時間的變化而更換。 為什麼    道本體運行著天地,而古時候求道者把    道本體稱為大呢?因為只有   道本體才具有無窮變化的力量,運行著天地,永遠不停止。所以靈修弟子在靈修當中所得到的力量,在平常是靜態的,但在應用的時候,由    道主賜予力量給弟子的元神體而散發出來。此種含意就是    道主具有應用無窮的神性力量。 在古時候,求道者要得神仙,都必須要有緣份受到神仙點化之後,才由神仙帶著求道者炁化形成神仙。由此,求道者把    神仙稱為大。  

【道德經】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1)

文學/道德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 註解: 道本虛寂、無有伴黨,不以晦明改節,周行天下而無危殆。 以靈修觀點解說: 道的本質是虛空無名的,因此沒有其他之物襯托著,生於天地之前,且無色、無聲,為萬物之母而體態不改變,並運轉著四時,促四時行轉不停止。 這一句是說    道本體之性質是虛空無名的。就是因為虛空,所以沒有其他的物質體陪襯著,也就是單一之體,不像萬物一樣,有其他物質體陪襯著。譬如:太陽系裡面有太陽、地球、其他星球陪襯著,形成一個太陽系。由於    道本體是虛空,因此在天地之前就已經存在,所以沒有顏色,也沒有聲音。祂運化出萬物,所以是萬物之母。當祂運化萬物的時候,則體態不改變,而且能運轉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促使四個季節的節氣及磁場轉動不停止。我們在這裡稱為磁場,就是凡俗上所稱的時間。因此我們靈修也是一樣,靈修的本質是虛無、無名稱的。 因此沒有其它的物質體去陪襯著它。 也就是人類個體的靈修所得的成果是屬於個體的果位。雖然在凡俗上有親戚朋友同樣在靈修。但是靈體是單一的。因此沒有凡俗上的親戚朋友的存在;只有單一追隨著    靈性上師靈修。 因此靈體生長在凡俗之前,而且是無聲無色,只是一個光炁體而已。因此    靈性上師是求道者得神仙之首。雖然    靈性上師立身在凡俗上開示求道者靈修,但祂的清靜體態不改變,並且運化著求道者的靈性,促使求道者的靈性提昇, 永不停止。 。 。  

【道德經】道經 喘者不久章第二十四(2)

文學/道德經 自饒無功。自矜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有惡之。故有道不處。 註解: 言自見自是,自饒自矜之人,如有殘吃食,如自食而行其有道者皆惡之。 以靈修觀點解說: 喜好逞強自己的見解及自己的能力者則徒勞無功,在道運行中無濟於事,有如吃剩之食物,這都是為人所厭棄。如有修行之人,而謙虛行事,則無不合乎自然。 這一句是說,喜歡爭辯言論而表現出自己的優點以及能力的人,到最後仍然無法幫助自己的成就,而產生一無所有。反而在     道本體運行當中被排斥而無法生存。有如人類所吃剩下的食物,這都是人人所討厭放棄的。也就是說喜歡表現之人與萬物不融合,而被    道本體運行中所毀滅。假如凡人追隨著    靈性上師之神性軌道修道,則符合    道本體的運行,自然地產生謙虛做事情,則沒有不合乎自然。由此可見,謙虛是清氣,而喜好爭辯則是濁邪氣。因此心中謙虛,才是合乎自然。 〔本章要旨〕 自我謙虛行事,方可合乎自然。

【道德經】道經 喘者不久章第二十四(1)

文學/道德經 喘者不久。 跨者不行。 自見不明。 自是不彰 。 註解: 喘謂失道也,跨執道也; 失道者、不久。 執道者下行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失道之人不能長久執道立事,因此失道之人則是違反自然的。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凡俗上沒有靈修之人,也就無法符合    道本體之軌道。 自己又存有因果業障,所以無法永久以    道本體之法則治理大事,以及自己的成就也無法保有永久存在。 因此沒有靈修的人則是違反自然。 自然就是「道」的本質。  

【道德經】道經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3)

文學/道德經 故從事而道者。道得之,同於德者。德得之,同於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註解: 隨從其道者得其道,隨從其德者得其德,隨從其失者失其道,但存其信,物無不信,謂不重言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因此只有修行至高無上之人行於道而得其道,行於德而得其德。世人違反自然者則失於道,而自信為真,如不信者則可說是道不可以用言語表達。 這一句是說,因此    靈性上師把自己的神性之真理散發出來,而德性就自然地產生出來。也就是    靈性上師所得到的    道本體之真理,從行道當中散發出來,而祂的德性自然地就源源不斷地產生感化力量。所以求道者必須禮拜到真正神仙,才能吸收到神仙的真理,而受到神仙點化之後,自然地得神仙。 假如凡人違反自然者,則失去了「道」;也就是凡人違反了    道本體之法則,便失去了「道」,而且還會自認為已經得「道」。如果自己不認為得「道」,則可說是    道本體是不可以用言語去表達。也就是說,在凡俗上沒有修道之人無法體悟出    道本體之存在,也就無法修道。相對地也無法受到    道本體的護祐,但卻盲目地自己認為已經受到體的護祐。因此唯有凡人禮拜神仙修道,成為求道者才會受到神仙教化,而了悟出    道本體是不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而且認為在修道當中了悟一切所得的成果,皆由神仙自然地賜予所獲。 〔本章要旨〕 天地順「道」合於自然,隨「道」而運行,聖人行於道得其道,教勉世人勿違反自然,而自造孽。也就是告訴凡人要修道,合乎    道本體的運行。  

【道德經】道經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2)

文學/道德經 孰為此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 註解: 天地尚不能用風雨行權,世人爭以言教立事。 以靈修觀點解說: 如天地含有不平之氣,則不能長久存在,因此世人不能以爭奪立事,須以自然行事。 這一句是說,假若天地含有不平之氣,則不能長久存在,因為會動盪不安,而無法符合    道本體清靜的軌道。因此人在凡俗上,不能為了達到自己所要的目標使用爭奪方式去做事情,而產生心動盪不安。必須自然方式去做事情,努力工作而自然地獲得成果,如此才可以符合    道本體的清靜軌道,也可以永久存在。    

【道德經】道經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1)

文學/道德經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註解: 道本無言,常貴自然,飄風猛風也,不終一朝驟雨暴雨。 以靈修觀點解說: 道的形體是無法用言語談論,且屬於自然的。如果可以用言語表達,則不合乎自然,而天地亦會產生不平之氣。 這一句是描寫    道本體是虛無之體,因此無法用言語去談論出祂的存在或是形態,而且是屬於自然。自然就是沒有其它物質體陪伴著而是單一的。如果能夠用言語表達祂的形態以及存在,則不合乎自然,天地之間立刻產生不平靜之氣。 所以天地能夠永恆地平靜,這種情形就能夠明白    道本體是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或是描述。 靈修也是一樣。靈修是靈性上的修煉,其修煉的主體是元神體。而元神體是光炁體,是    道本體化出無數萬個靈子光炁點,經過很多層次而組合,所以元神體是一個光炁體;這種超乎物質光的光炁體,無法用言語去談論或是描述,甚至無法用科學去研究。所以靈修是無法用言語去描述出來,只能在靈性上去體悟它的存在,而且是單一的無法用凡俗上的情去造化果位。 所以 ,靈修是在修煉個體。雖然家人共同在靈修,但是還是個體在修煉,無法用家人之人情去共同分享靈修果位。如果可以用親情去共享受靈修的成果,則會引起邪濁氣入侵,而導致因果業障之產生。也就是說道無親疏。人在凡俗上是親戚,但在靈修上所得的成果,談不上是親情。誰要得神仙,誰要再輪迴,是無法用親情來衡量或牽制。因此,修道者在人生當中是單一追隨著神仙靈修而成道。      

【道德經】道經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3)

文學/道德經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語故。成全而歸之。 註解: 曲己從物、物莫能爭,古行此道,豈是虛言,事成之後,全歸聖人。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委曲以上四項(不自是、不自見、不自伐、不自矜)而不爭其德行道於萬物。唯有修行至高無上之人才能持有之,古代行此道之人那有空談呢?因此世上之一切清靜皆全歸於修行至高無上之人之功勞。 這一句是描寫    靈性上師下凡行道委曲了以下四點: 第一點:不會因為祂是神仙而顯得與凡人不同。 第二點:不會因為祂懷有道德之神性力量,比別人更聰明。 第三點:不會因為祂具有善良之德性向別人誇功。 第四點:不會因為自己擁有神性的力量,而自認了不起。 因此不與萬物爭奪德性,能平常地行道在萬物之間。這種德性只有神仙才能得之。因此,古代行道之人皆是神仙,哪有是凡人呢?也就是神仙才有神性的力量行道。而不像現代藉著宗教形式,就表現出自己是行道之人。因此凡人要修道必須要有機緣,才能碰到真正的神仙;凡人向神仙求道,才是真正在修道,因為只有神仙才能開示凡人修道。其原因是唯有神仙,才擁有清氣;有了清氣開示,才能啟發元神體來修道。所以靈修者追隨著神仙修道,所得到的成果或是清靜都歸於    靈性上師的賜予,而不是自己所努力的。道與俗反。假如在凡俗上觀點,則會自己認為所得到的成果是自己的努力,這是違反自然,因為唯有神仙,才能賜予凡人福報。 〔本章要旨〕 聖人之德性超乎凡夫,順應「道」而行,委曲(不自是、不自見、不自伐、不自矜)而不爭其德。也就是向求道者描寫真正神仙的德性。          

【道德經】道經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2)

文學/道德經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是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註解: 所以抱一為法式也;不自是則別有能,不自見則更見遠,不自伐則善立功,不自矜則道理長。 以靈修觀點解說: 因此修行至高無上之人憐憫世人而以道德為行為之法則,不因自己持有盛德而顯耀於外表與眾不同,不因自己懷有才智而顯露於外表比別人更聰明,不因自己有善良之勞而向大眾誇功,不因自己有才能而自以為了不起。 這一句是說,    靈性上師開示人類靈修,而以道德為做人處世行道之法則。祂的道德法則有以下四個要點: 第一點:不會因為祂是神仙而顯得與凡人不同。第二點:不會因為祂懷有道德之神性力量,而比別人更聰明。第三點:不會因為祂具有善良之德行,向別人誇功。第四點:不會因為自己擁有神性的力量,而認為了不起。以上才是真正  靈性上師,也是真正神仙下凡行道,這是凡人無法做得到的。 所以凡人修道必須要有機緣與緣份才能碰到真正的神仙。就如同華興弟子禮拜    靈性上師一樣,必須要有機緣;有了機緣之後,必須要有緣份存在,才能永遠地追隨著    靈性上師靈修。    

【道德經】道經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1)

文學/道德經 曲則全。 枉則正。 窪則盈。 弊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 註解: 曲己則事全,枉身則表正,窪淺則盈溢,故弊則自新,少求則得多,多求則惑亂。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盡其誠而成全萬物,道高德深而不屈從萬物。 行道之人滿懷熱誠,忘身去慾而遠其物,專心行道而道自得,世人多貪物得知而失去道。 這一句是描寫 靈性上師的神性不與萬物爭奪,祂的道行崇高,德性很深奧,所以萬物支配祂行道。 因此行道的人滿懷熱誠之心,而忘了自己的肉身存在,祛除物質的慾念,遠離萬物的存在,而專心行道,以致道自得。 而凡俗上沒有靈修的人因為沒有靈性的善,因此貪求物質,而慾望越來越高,失去了道。 所以修道的人必須追隨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才不會墮落在貪求物質享受之業障,失去了道,而產生了身體疾病。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