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道經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2)

文學/道德經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是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註解: 所以抱一為法式也;不自是則別有能,不自見則更見遠,不自伐則善立功,不自矜則道理長。 以靈修觀點解說: 因此修行至高無上之人憐憫世人而以道德為行為之法則,不因自己持有盛德而顯耀於外表與眾不同,不因自己懷有才智而顯露於外表比別人更聰明,不因自己有善良之勞而向大眾誇功,不因自己有才能而自以為了不起。 這一句是說,    靈性上師開示人類靈修,而以道德為做人處世行道之法則。祂的道德法則有以下四個要點: 第一點:不會因為祂是神仙而顯得與凡人不同。第二點:不會因為祂懷有道德之神性力量,而比別人更聰明。第三點:不會因為祂具有善良之德行,向別人誇功。第四點:不會因為自己擁有神性的力量,而認為了不起。以上才是真正  靈性上師,也是真正神仙下凡行道,這是凡人無法做得到的。 所以凡人修道必須要有機緣與緣份才能碰到真正的神仙。就如同華興弟子禮拜    靈性上師一樣,必須要有機緣;有了機緣之後,必須要有緣份存在,才能永遠地追隨著    靈性上師靈修。    

【道德經】道經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1)

文學/道德經 曲則全。 枉則正。 窪則盈。 弊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 註解: 曲己則事全,枉身則表正,窪淺則盈溢,故弊則自新,少求則得多,多求則惑亂。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盡其誠而成全萬物,道高德深而不屈從萬物。 行道之人滿懷熱誠,忘身去慾而遠其物,專心行道而道自得,世人多貪物得知而失去道。 這一句是描寫 靈性上師的神性不與萬物爭奪,祂的道行崇高,德性很深奧,所以萬物支配祂行道。 因此行道的人滿懷熱誠之心,而忘了自己的肉身存在,祛除物質的慾念,遠離萬物的存在,而專心行道,以致道自得。 而凡俗上沒有靈修的人因為沒有靈性的善,因此貪求物質,而慾望越來越高,失去了道。 所以修道的人必須追隨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才不會墮落在貪求物質享受之業障,失去了道,而產生了身體疾病。

【道德經】道經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 一(4)

文學/道德經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終甫。吾何以知終甫之然哉,以此 。 註解: 從古至今不除此法用閱諸善,聖人知諸善,自然從此而生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自從古代至今沒有不從道方面去行善,修行至高無上之人知道行善之方法,自然從此而以善行事。 這一句是說,自從古代到現代修道的人沒有不從修道的力量去行善,而不像凡俗上沒有修道的人用凡俗的觀點去行善事。這種行善事是虛假的,因為不是靈性的善去力行,而是以凡俗刻意地行善事,因此不了解行善的真理。唯有修道者追隨著  靈性上師靈修,才能知道行善的真理。所以修道人行善是自然的,而不是用凡俗上的有為觀念去做善事。 〔本章要旨] 聖人知行善之要妙,故以道德為標竿。也就是說,  靈性上師開示凡人修道,都從神性力量去開示。      

【道德經】道經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 一(3)

文學/道德經 窃冥中有精。其中有信。 註解: 窃冥道也,有其真精、求之必應不失信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道體其中含有真精,應用之時候有所回應而不失其本質。 這一句描寫  道本體含有真精微妙之力量,應用的時候,祂會散發出力量,而不失去本質。祂的本質是靜態,所以  修道是有求無應的。因為靈修的力量,是在無所求之下產生出來;一旦產生靈修力量之後,又會回到靜態。  

【道德經】道經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 一(2)

文學/道德經 道之為物,唯怳唯惚。怳惚中有物。怳惚中有像。 註解: 道無形質、忽有忽無、於有無之間,能生物像。 以靈修觀點解說: 道是無形體,忽有忽無,介於有與無之間,而能生成物體與形象,其體是深遠的。 這一句告訴我們, 道本體是無形體,祂的形態是忽然有又忽然沒有,所以介於有跟无之間,而卻又能生成物質體與形象。靈修也是一樣。靈修者禮拜  靈性上師修道,會感覺  靈性上師沒有什麼,忽然又會產生力量賜予修道者。因此,  靈性上師與  道本體的變化是深遠,不可用言語談論。        

【道德經】道經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 一(1)

文學/道德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註解: 大德之人能圓容一切,謂從於道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上含有道德之人,則內心能夠容忍一切,可說是遵從道之運行。 這一句是說,凡俗上有靈修的人,則他的靈性之善源源不斷地產生力量,而心靈上能夠不受凡俗的一切誘惑。他的靈性善的力量是來自於靈性上  師的神性,因此可以說遵從  道本體之運行軌道。

【道德經】道經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5)

文學/道德經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我欲異於人。而貴食母。 註解: 眾人舉止皆有作用,聖人守樸如頑鄙夫;眾人有恢殷之心,聖人如子求食於母,言不自作為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大眾之人所作所為皆求於利益,修行至高無上之人秉持著純樸有如平常清靜之人。大眾之人有憂慮與勤勞背道向物之心,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忘物體道有如子求食於母,而憂患不能入也。 這一句是說,一般沒有靈修之凡俗上之人,所作所為都為了求取利益,而互相爭鬥、互相排斥。 靈性上師本性具有純樸有如平常清靜之人。 如果凡人靈修追隨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他自己的心靈必得到  靈性上師的神性力量帶動,而產生了純樸清靜;而大眾之凡人卻執著於物質,反被物質約束,而產生憂慮與勤勞地工作,以致出現了背道向物之心。 相對地,靈修的人追隨著  靈性上師,不執著於物質,而專心守著  靈性上師之神性軌道,好像萬物需求水一樣;也就是靈修的人專心守著  靈性上師修道,所得到的是永恆的喜悅而無憂慮的生活。 〔本章要旨] 聖人專一守著背物向道,凡夫則執於背道向物。這是勸人要修道學習神仙,守著背物向道。    

【道德經】道經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4)

文學/道德經 純純。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若。晦寂無所止。 註解: 純如愚人無所見聞;俗人事明,聖人守闇;俗人孜孜若不及,聖人悶悶常無事;如處中夜無所止取。 以靈修觀點解說: 純樸有如愚人沒有見聞世俗之事,世人專求事理分明,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則守愚昧,世人勤勉好像趕不上似地,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則靜靜地好像時常沒事做似地。此心胸有如黑夜中空曠無邊。 這一句話在描寫靈修的人與沒有靈修的人的差別。靈修的人心靈很單純,而且在凡俗上不被物質所迷惑,有如愚笨的人沒有見過世俗上的一切情形一樣;而沒有靈修的人執著於物質上一切,造成貪求慾望產生,以致喜好斤斤計較。 生活上愈斤斤計較,凡俗上的事情越混亂。靈修的人追隨著  靈性上師靈修,他的心靈越永遠守著清靜;而沒有靈修的人卻為了貪求物質,並且求取物質上的享受,以致好像人努力地工作,但心靈上卻趕不上物質的變化以及時間上的快速溜走。靈修的人追隨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他的心靈清靜又清閒,好像沒有事情可做一樣,這種心靈有如在黑暗中空曠無邊,永遠走向長生不老之境界。

【道德經】道經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3)

文學/道德經 我魄未兆,若嬰兒之未孩。魁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 註解: 如嬰兒未有分別歸根也。眾人有為,常有餘剩,聖人虛寂,如遺棄物。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上只有修行至高無上之人背物向道,在沒有物之理念之前,不知道有物之存在,而超然地沒有慾念,且不被萬物所拖累,眾人利用機智取得萬物,而貪得無厭,唯有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忘物去機智,然而凡夫認爲不知用機智去取得萬物,豈不是愚人之心。 這一句是說,物質世界上唯有    靈性上師才會背物向道,祂本身生於天地之前,而萬物生於天地之後,因此沒有物質存在之理念,以致不知道物質的存在,而超然地沒有物質上的貪慾,也就不被萬物所拖累。 也就是唯有凡人修道,追隨    靈性上師才能夠背物向道,守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不執著在物質生活之一切現象,而專心修道,自然超然地沒有物質上的貪慾,也就不被萬物所困擾。 然而,沒有靈修的人都利用機巧聰明去奪取萬物,而貪求不厭倦,以致無法停止。唯有追隨著    靈性上師專心修道,拋棄物質的誘惑,排除因果業障之產生而,沒有靈修的人卻認為修道的人不知用巧智聰明去取得萬物,豈不是一個愚笨的人? 由此可見,靈修與沒有靈修的人兩者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沒有靈修的人沉溺在物質上之享受,以致身體一天比一天老化,可說是為了貪求物質而老化。相對地,靈修的人不被萬物所誘惑,身體一天比一天年輕,雖然在凡俗上顯得像愚笨的人一樣,但靈性上卻得到了不老化,而且福報源源不斷地來臨,甚至不受物質的約束,可說是背物向道。  

【道德經】道經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2)

文學/道德經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莽其未央。眾人熙熙,如享大牢,如春登臺。 註解: 謂生死二途,未見之時不得不畏;大道無有中央四方;熙熙和樂也,大牢事宴之,春臺有所觀瞻。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談到萬物生與死,未遇到的時候不得不畏懼而遠之,大道是虛無因此沒有中央四方,世人修行增益見識,以致善其美,有如登春臺向四方瞭望,空曠無邊無際,以致心常樂。 這一句描寫凡俗上沒有靈修的人談到萬物的生與死,還未來臨的時候,都不得不害怕而遠離。但是靈修的人因為守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專一守著 靈性上師而破除生與死之現象,因此談到萬物生與死現象,自然地不害怕大道本體是虛無的,因此沒有中央四方的界限。所以靈修者要以親身體悟去增加知識,而不是用眼睛去觀看以及去研究。因為靈性是善的,有如一個站在高處往低處四方瞭望一樣,一目了然,而且空曠無邊際,以致心靈時常喜悅。所以有,沒靈修的人時常憂慮生與死的現象;而靈修的人則專一守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了悟一切,脫離生與死的現象,心靈空曠無邊際,永遠地喜悅。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