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道經 致虛極章第十六(4)

文學/道德經 公能生。生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沒身不殆 。 註解: 至公無私,能生萬物,如天與道同德,知此者終身不殆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人若修行至真常之道,而得於內守法行事,即是合乎自然,同如天與道同德,人得此道,而終身留存於世。 這一句是說,人力行修道,假若得到不受物質誘惑之道,則由元神體主宰人身行為這就是合乎自然。也就是自己身體已納在    道本體軌道,由    道本體運行,而形成天與    道本體同德,身體不受生與滅之定律所約束,終身永遠生存在人間。 〔本章要旨〕  人持有真常之道,即得「忘身境界」,而合乎自然,終身留存於世。

【道德經】道經 致虛極章第十六(3)

文學/道德經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 容能公。 若不知常於分上,妄有作爲是凶,言越分而行也; 無私自生,有長養恩; 體道而行; 無生無滅。 既知其常,能容世上一切好惡,曰公。 以靈修觀點解說: 人若不知真常之道,因此為非做歹,而貪得無厭,以招致亡身之禍。 人若持有真常之道,則與天地亦同,無貪慾而自能更生,而依著道而運轉,無生無滅,人若能達到此境界則可忘我無私。 這一句是說,人假若不力行修道,而不知不受物質所約束之道,則墮落凡俗上之享樂,無法知道靈性在人生很重要,就會為非作歹。 而貪得物質不停止,就會遭遇災難纏身。 人假若力行修道,就會得到不受物質誘惑之道,也就身心無貪念,清靜無憂,而與天地一樣長久清靜; 而且自己能永遠在人間生活,倚靠著 道本體運轉,形成無生無滅的身體。 這種境界就是忘我無私。 也就是自己身體已融合道本體之軌道,由 道本體運行,長存於人間,不受生滅定律之約束。

【道德經】道經 致虛極章第十六(2)

文學/道德經 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註解: 不變易也;認得其道,乃知分命,謂明見其道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人之真性乃賴靜而產生,雖然人有形,但是形之本源乃是「無」。因此修行必須做到形中見無形,則是「忘身之境界」。人如能由有形中內觀返復於無形,則是真常之道。 這一句是說,人的真性也就是靈性,必須藉重靜態啟發出來。雖然人有形體,但有形之根本是无,无就是靈性,所以修道最高層次是得到形中見無形。也就是把自己的身體納在修道當中,形成見到無形。無形就是你不被萬物所誘惑,則是忘身見無形之境界。所以人要得到形中内觀返回歸於無形,則是已經得到不受物質所約束之道。

【道德經】道經 致虛極章第十六(1)

文學/道德經 致虚,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云云,各歸其根。歸根曰靜。 註解: 至大道域;厚,興、萬物所歸曰復、各有所生;修道至虛極之處,乃見萬物或生或威,又見萬物云云,盡有根本,所歸還於靜。 修行至大道之領域,必須做到把一切貨利當做虛假不實之物,既是虛假不實則不會產生貪慾,既無貪慾則心境自然清靜;因此要做到此功夫必須與萬物並列,由「無」中生「有」,再由「有」中回到「無」,雖然萬物的形狀是千萬百態,但終至歸於無。目前萬物之形狀是暫時性,但始至終歸於無,雖然萬物皆有形體,但我心視為無體,則心境不妄動歸於靜。 這一句是說,靈修到一個靈性境界之領域當中,自然地把物質體一切東西當作虛假不實的東西。既然是認為物質上一 切東西皆是虛假不實在,只是生活上之需求而已,此種領域就是元神為人生之主宰,而產生靈性磁場空間,就不會產生貪慾;既無貪慾,則心境自然形成清靜空間。因此,要達到此功夫之境界,你必須與萬物共同存在。也就是說,你與萬物共同存在,形成你就是萬物中其中之 一。 所以萬物是從「無」中生出「有體形」,再由「有體形」回到「無」。雖然萬物形狀千千萬萬種類,變幻無窮,但最後仍然回歸於無。也就是你在凡俗上雖然已得到千千萬萬的種類的物質體,但無法永遠長存於屬於自己,因為你跟萬物在凡俗上是短暫性的。所以唯有修道者提昇靈性生活之領域,才能領悟到萬物皆是暫時性,最後回歸於無。這種靈性境界可由自己內在元神體散發出無形的靈性力量,以端正身體有形的行為,把萬物當作無形體,則心中自然地不產生妄動,回歸於清靜。  

【道德經】道經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3)

文學/道德經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能弊復成。 註解: 又不盈滿常處弊,闇能守處其道。 以靈修觀點解說: 聖人能保有此道,即不貪得無厭,而能知止知足。假若世人只知嗜慾,而貪得不足,則會造成不知「止足」。好貪求而不知滿足,雖然擁有一時之榮貴,一旦禍起則纏身矣。惟有道者,善知足,雖然沒有名利,但德在我身,因此可時常保持之。 這一句是說,靈性上師本身擁有 第一、清靜。 第二、謙虛。 第三、清純樸實。 第四、靜態做事。 第五、清氣提昇人類靈性等。這些力量。所以祂對物質上一切東西自然地不去貪求,而且能知道滿足。所以人類也要從靈性上排除貪慾。也就是說,凡俗上的東西雖然不可缺,而且又很誘惑,但我們靈修者不被迷惑,以靈性為主,凡俗為輔。假如你以 凡俗為主,則會產生貪求不滿足,無法停止。雖然在凡俗上得到一 時的榮華富貴、享受,但是一旦肉身受到因果業障纏身,而消失在人間,則形成一無所有。所以唯有追隨著  真正靈性上師靈修,才能領悟到靈修很重要;而且以靈性為主,才能破除物質上一切的誘惑。雖然沒有名利,但永恆地得到神仙之道。  〔本章要旨〕  聖人行事謙虛有禮,而不會自我顯耀出德性。唯有道者, 善知足,方可將此德性時常保持之。 也就是說,靈性上師是一位神仙,而具有神性之氣質。因此祂在人間做事情很謙虛,又有很禮貌,而不會因為祂是神仙,把祂的德性顯耀出來。只有神仙才能知道滿足,才可將謙虛有禮之清高氣質永恆地保持。因此靈修者必須禮拜真正神仙修道,才能得到謙虛之氣質,符合    道本體之運行;進而得到神仙授於求道之階段,最後才能能得到神仙之點化,得神仙。

【道德經】道經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2)

文學/道德經 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儼若容。渙若冰將沟。混若樸。曠若谷。沌若濁。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 註解: 如冬涉川有所恐懼,如居處畏鄰里,如客有禮,如冰結而散純質,如樸曠蕩如谷常。如濁濫﹑於濁濫處能清,於安靜處能生。 以靈修觀點解說: 聖人處世有如足涉冬天的河川而不敢前進,有如居住在僻離鄰里而不敢妄動,有如賓客來造訪而謙虛有禮不敢浪漫,有如冰凍遇熱而散發成清質之水,有如敦厚純樸。有如空谷無底,有如污濁患濫,而處於污濁之地方能自以排除汙濁,能以清靜自以生長。 這一句是在告訴大家對真正 靈性上師之了解。真正 靈性上師是神仙的尊稱。祂的神性擁有: 第一、本性穩定清靜。第二、靜態形成做事。第三、謙虛有禮。第四、本性清純又樸實。第五、本身散發出清氣磁場,不被凡俗上一切景象誘惑。 而且處於污濁凡俗的環境中能以清氣排除污濁的磁場,造化出清純樸實的環境,並且能夠以自己的清氣磁場,提昇靈修弟子成為清純的修道者。這是神仙與凡人不同的地方。所以唯有真正的神仙,才能造化出清靜的靈修環境。

【道德經】道經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1)

文學/道德經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強為之容。 註解: 古來善修道之人,有玄妙深遠之事,遁跡藏名,世人不識強作容貌以混時俗。 以靈修觀點解說: 自古以來喜好修道之人,他們的玄識不隨便吐露出來,因此不容易見到他們的修道眞理。而世人也不知道他們的玄識有多麼深奧,以致把聖人當成凡俗之人看待。 這一句是說,自古代喜好修道之人一心一意追求神仙之道,而盼望能夠得神仙,所以他們修道的方法以及靈性之真理都不隨便吐露出來,因為他們已受到神仙的點化,才得到修道的方法及真理。    

【道德經】道經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4)

文學/道德經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註解: 但執古來常行之道,可御今之有為能知,自古始終是謂道之綱紀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然而能當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即是以  道之運轉而行事,亦可隨著道之運行而知  道是無始無終的,因此可說是道之綱紀。 這一句是說,唯有真正的    靈性上師,才能以    道本體之運轉行事,因為祂本身是    道本體之化身。因此,相對地,亦可隨著    道本體運行而了解道本體是個無始無終之體。可以說靈性上師是    道本體之綱紀。 人類修道也是一樣。唯有禮拜    靈性上師靈修,可以符合    道本體之法則做事,亦可隨著靈性上師的真理了解靈修是無始無終的。假如你今世沒有靈修,下一輩子必須力行靈修,才可以脫離輪迴。所以 靈性上師是人類靈修的樞紐。也就是說,靈性上師是靈修弟子之綱紀。因此,只要追隨著靈性上師靈修,靈修弟子就可以隨著    道本體之綱紀,永恆地運轉,而身體永不衰老,甚至得神仙之道。 〔本章要旨〕 「道」本是虛空或是虛無,因此是無色、無聲、無相,且又無始無終。然而聖人行事是以「道」之運轉而力行,因此修行者必須追隨著修行至高無上之人 之神性修行即可知道「道」之綱紀,亦可求取眞理。

「詩仙」李白仕途不順 憑藉著泣鬼神之作而名聲大噪

記者林澄璋/高雄報導 在一千多年前相對開明的唐朝,想要當官有幾種方法。一種叫做門蔭入仕,也就是生在達官貴族之家,多少沾點族上之光。第二種就是透過科舉考試,這是給有才之士及寒門弟子擠身功名的機會。對於才華出奇的李白來說完全可以透過科舉謀得一官半職,但相反的,李白一生卻都沒有參加過科舉。原因並非他看不上,而是他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的祖上很可能是顯赫世家,但在隋朝末年因為罪名被流放西域,到武則天時期李白才改姓潛回四川。當時在唐朝參加考試是要帶戶口簿證明自己的身世,對於一個罪人之後又是黑戶的李白來說自然是過不了這關。還好在那開明的年代給詩人留了另一條路,那就是「干謁」,也就是自薦。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圖/林澄璋提供) 李白一生中有相當長的歲月裡都沒有停止過向地方政要寫自薦信。有時帶點意氣高昂;有時語氣低微謙虛。但結果多沒被賞識推薦。有名的自薦信「與韓荊州書」後來還被收錄在古文觀止一書裡。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圖/林澄璋提供) 李白初到長安之後,人生出現大轉機。一是李白喜修道,是官方登記在冊的道士。當時在唐朝的上層社會修道之風盛行,李白輾轉間受道友推薦給道士玉真公主,也就是當時唐玄宗的妹妹。二是遇到知己賀知章。李白將自己作品呈給三品高官的賀知章看時,眼神最後落在一首詩上,許久後嘆說: 「此詩可以泣鬼神矣」。被賀知章稱讚的這首詩名為「烏棲曲」。 ▲東方漸高奈樂何。(圖/林澄璋提供) 有了玉真公主及賀知章的推薦,李白終於得到唐玄宗的賞識,當了翰林供俸,成就了他職場生涯上短暫的華彩片段。# 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東方漸高奈樂何!

【道德經】道經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3)

文學/道德經 是無狀之狀。無物之像。是謂忽怳。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註解: 謂之無物是形狀之狀、物色之像,忽有忽無,乃號忽怳,道無初終,故迎隨不見。 以靈修觀點解說: 道體是屬於虛空或虛無,可說是無物之形狀之狀,無物之形狀中又產生有形狀,忽然有又忽然沒有,可稱爲忽怳而道體卻沒有元始與終了,因此是迎隨不見。 這一句是說,道本體是屬於虛無或是虛空,所以可說是無物又好像有物之形狀。無物中又會產生物質之形狀,忽然有,又忽然沒有,可以稱為虛幻。而   道本體是沒有開始與結束。靈修也是一樣。靈修是開啟元神體來修煉。元神體雖然有形狀,又沒有形狀;沒有形狀中又產生了氣力,忽然產生氣力,忽然又回復靜態,可以說是光炁體。因此靈修是沒有開始與結束。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