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道經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2)

文學/道德經 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繳。其下不忽。蠅蠅,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註解: 故混一以求之,在上位不明白,在下位不疑忽,其義不絕復歸於道。 以靈修觀點解說: 因此道體混融為一不可分,在上位是很清靜幽明,在下位是不產生迷惑,它的含義深遠而離不開道。 這一句是說,道本體雖然包含著很多東西,但這些東西與    道本體是不可分開。所以    道本體很清靜幽明,而這些東西也就不會產生混亂。因此這些東西與    道本體是不能分開。靈修也是一樣。真正的    靈性上師神性是清靜又清純,而靈修弟子也就不會迷惑。因此,    靈性上師與靈修弟子是生命共同體,而不可分開。

【道德經】道經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1)

文學/道德經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ㄐㄧㄝˊ)。 註解: 大道不可目視耳聽博取窮詰(ㄐㄧㄝˊ)。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大道之體是屬於虛空或是虛無。用眼睛看不到的,因此是無色的。用耳聽不到聲音,因此是無聲的。用手摸不到形像,因此是無相的。無色、無聲、無相三種雖然有名稱,但其實不可思議。 這一句是說,    大道本體的形態是虛空或是虛無,祂是無色、無聲、無相,這三種雖然是名稱,但名稱中而不可思議。因此用眼睛、用耳朵、用手這三種方式,是無法體悟出祂的存在。唯有修道,才可以體悟出    大道本體的存在。靈體也是一樣,唯有凡人修道,才可以體悟出人除了肉體之外,還有一個靈魂體存在於人體內。因為靈體是由    大道本體化出很多層次的氣磁場,而形成靈魂體。所以    大道本體是不可思議,也就是無法用言語去描寫、形容。  

中華文化代表母親的花-萱草

文/周祖詮 每到母親節人們總會想到康乃馨,其緣於美國於1914年將五月的第二個週日定為「母親節」,其他國家很快的就認同這一節日,康乃馨也隨之成為大家心目中象徵母親的花。 中華文化自古就有代表母親的花─萱草,又名忘憂草、金針花。萱草在唐宋年間,民間種植很普遍,通常種植於住宅的後庭。後院常是眷屬與母親居住之地,是處於整個住宅的北部,所以母親又有「北堂」或「萱堂」的代稱,人們為想念母親而尊萱草為母親花。 ▲中華文化自古就有代表母親的花─萱草,又名忘憂草、金針花。(圖/周祖詮 攝) 古代關於萱草的記錄非常悠久,在古代詩歌集《詩經》裡邊多次提到,其中《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意思是我到那裡弄到一枝萱草,種在母親堂前,使之樂而忘憂呢?古時遊子臨出門遠行之前,總會先在母親所居之後院種植萱草以表達孝心,希望母親因照顧和欣賞萱草使心靈有所寄託,並相信欣欣向榮的萱草可以象徵遊子在外平安健康,減輕母親對遊子的思念。 ▲古時遊子臨出門遠行之前,總會先在母親所居之後院種植萱草以表達孝心。(圖/周祖詮 攝) 欣賞幾首詩人的作品: 《偶書》王冕 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嘩。 《遊子吟》聶夷中 萱草生堂偕,遊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萱草》王十朋 有客看萱草,終身悔遠遊,向人空自綠,無復解忘憂。 ▲萱草在唐宋年間,民間種植很普遍。(圖/周祖詮 攝) 萱草也稱為「金針花」,每年八到十月金針花開時節花蓮縣玉里鎮的赤科山、富里鄉的六十石山都是一片金黃花海,是台灣最著名的金針花季景點。# ▲金針花季時富里鄉的六十石山小瑞士山頭金針花盛開佈滿成花海。(圖/周祖詮 攝)

【道德經】道經 寵辱章第十三(4)

文學/道德經 以身於天下,者可寄天下。 註解: 此是人君寄託天下與聖賢共治之。 以靈修觀點解說: 若有可負起天下之任務及可負託天下之大權之人君,即可與聖賢共同以感化方式治理天下。 這一句是說,可以負起天下之任務及負起天下之大權,便能夠以自己的德性與聖賢合一,以感化方式治理天下。 〔本章要旨〕 得知寵辱互相影響而生,因而不去得之,不如力行修心養性以避之。治理天下者,亦是如此也。

【道德經】道經 寵辱章第十三(3)

文學/道德經 故貴以身於天下,者可託天下愛。 貴身無辱者,可託天下與之,愛身無患者,可寄天下與之。 以靈修觀點解說: 因此不喜愛榮貴之人,即可負起天下之任務;然而潔愛自己而不貪求祿位,亦可愛護大眾者,即可負託天下之大權。 這一句是說,所以不喜愛榮貴之人,這種人就是神仙下凡行道之人。此人是靈性至高無上之人,而且具有神仙的尊位,也就自然可以負起治理天下之任務。因為祂本身已經把物質當作假象,而不去注重功名財物,而自然地愛護人類,也就可以負起治理天下之大權。  

【道德經】道經 寵辱章第十三(2)

文學/道德經 何為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我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註解: 辱來不懼,故無大患。 以靈修觀點解說: 榮貴之禍是由身所引起,則導致身心受損,疾病纏身,眾苦即來臨而不可避免。因此我不去喜愛榮貴,而禍本那會造成呢? 這一句是說,因為人一得到榮貴都把它看成終身擁有,而不輕易失去,以致造成心靈不清、不安寧,而身體產生疾病,則眾多的苦難來臨,而不可避免。因此,我不去求榮貴,災難哪會造成呢?  

【道德經】道經 寵辱章第十三(1)

文學/道德經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註解: 榮賤從辱起,患自身生,聖人寵至不喜。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的榮貴與貧賤是由辱引起,而以貴為樂,則大患纏身,因此修行至高無上之人認為寵為貧賤所締造形成,而互相生出循環,而不喜歡得到「寵」。雖然得了榮貴但終至亦會失去而演變成貧賤,可說是身未嚐而心不安。 這一句是說,凡俗之人的榮貴及貧賤都是由貧賤為中心運轉,假如以榮貴為享樂,則必引起災難來臨。所以    靈性上師教化人類,認為榮貴是由貧賤積蓄而形成,而且榮貴與貧賤以上下互相循環。也就是昨天是貧賤,而今天是榮貴,而後天又回到貧賤,因而    靈性上師教化人類不要去得到榮貴。雖然得了,但最後也會失去,演化成貧賤。而且從榮貴快要落入貧賤的時候,則心靈先不安。

「詩仙」李白告訴你楊貴妃有多美

記者林澄璋/高雄報導 詩仙李白是唐朝非常著名的詩人。唐玄宗天寶初年,有一天玄宗跟楊貴妃遊走苑內觀賞牡丹花,隨行的伶人準備歌舞助興,玄宗突然喊停,說道:「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意思是說:「給老歌換換新詞吧!」這時侯馬上想到當時任官翰林待詔的李白來解圍。 據「新唐書」記載,當時的李白宿醉未解,勉強用清水拂臉,半醉半醒之間就匆忙趕去奉詔進宮。看到唐玄宗期待的眼神,詩人李白即興信手拈來揮筆寫出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清平調三首。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雲朵都想變為貴妃的衣裳,花朵也想擁有貴妃的容貌,這樣的氣質美人要去哪兒找尋呢?恐怕只有在群仙山或是瑤池啊!巧喻筆法的描摹突出了貴妃絕代風華的容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圖/林澄章提供)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貴妃不僅人美,身上的香味也是花香味。就連旦為朝雲,暮為行雨的巫山女神也要自嘆弗如;而那漢宮美女趙飛燕恐怕也要重新彩妝勉強才能比一比。李白借用反襯手法加深了貴妃美的非凡。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圖/林澄章提供)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杆。 有名花玩賞又有傾國佳人陪伴,君王的煩惱都散了只有笑眼彎彎。此時名花、美人、君王融為一幅美麗圖畫,彷彿浮現出大唐盛世的榮景與昇平.最後詩中點出原來這次賞花的地點就在苑內的沈香亭邊!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杆。(圖/林澄章提供) 玄宗與貴妃看到李白填的新詞,實在太喜歡了,深深折服於李白的才華。玄宗馬上催著當時大音樂家李龜年來唱這首曲子,自己也親自加入笛子吹奏。欣悅歡樂的氣氛為後世譜出一段樂府歌曲的佳話。#  

【道德經】道經五色章 第十二(5)

文學/道德經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註解: 金銀珍寶,好之人者妨人正行,爲腹修內、爲目修外,故去彼修外而取此修內。 以靈修觀點解說: 金銀珠寶,喜好此物之人則貪求貨利,而失去德操。因此修行至高無上 之人以此物爲腹而不爲目,排除貪慾之害,去除慾望而行之。 這一句是說,凡俗上之一切財物是人生之假象。雖然人在物質世界必須藉著這些謀求生活,但如果執著而貪求,則失去德操,而業障纏身。所以靈修者必須修到把物質的東西看成生活上必需品而已,但不去執著,以靈修力量,排除貪慾、消除慾望,才能保固身體健康,生存在物質世界。 專注於五色,五音,五味及財物則妨人正行,聖人以此物爲腹不爲目。認為財物只是肉身所需要的東西,即是身外之物。因此教化修行人勿被身外之物所眩目迷住而產生心癲狂,故須專注於修身內之寶(靈性得道)。

靜坐培養沉穩 挫折體悟考驗 古代人生智慧 也是成功秘訣

文/鄭俊宏 道德經有言:“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 心靜 、心定、 心安 、心慮、 心得乃是成功的必備要素,它幫助培養出耐心,鍛鍊出細心。  遇挫折時,體悟出是一種考驗,從容應對才能突破難關,這是一個浮躁的人永遠無法體會出的。 沉靜是透過每天靜坐、烹飪、農耕、 舞蹈等鍛鍊,以培養出雄獅般的沉穩,唱出像百靈鳥一樣動聽的歌聲,可為社會及國家貢獻出心力。 聖賢在教化中灌入正能量,藉由觀念導正,洗刷粉絲們混濁磁場並轉換成喜悅及快樂健康心靈,更鼓勵透過農耕、烹飪、舞蹈等鍛鍊,做一個才學武學兼備有內涵的人。#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