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道經五色章 第十二(4)
文學/道德經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註解: 捕逐物命,放蕩神情,令人顚狂生貪欲心。 以靈修觀點解說: 捕捉動物生命,而換取財利,放蕩之行為,則導致人失去本性而內心產生貪求之慾望。 這一句是說,如果偏向物質生活享受,則會失去本性。本性就是真性,也就是靈性,而造成內心產生貪求欲望;如果是偏向靈性,則你的慾望會降低,而靈性提昇,把名利看作是凡俗上的假象。因此能把凡俗上的珍貴的東西,認為是我們身外之物,不是身內之物。身內之物是靈性,所以我們要走在靈修,才會排除物質上的貪求。
【道德經】道經五色章 第十二(3)
文學/道德經 五味,令人口爽。 註解: 酸、苦、甜、鹼、辛,若耽其味失其於恬淡。 以靈修觀點解說: 酸、苦、甜、鹼、辛,五種味道‘假如嚐為其他的味道,則失去眞味。 這一句是說,靈修要分辨出酸、苦、甜、鹼、辛這五種味道對身體是否有幫助。假如無法分辨而隨意吃下這五種味道,則會破壞靈修的功力。
【道德經】道經五色章 第十二(2)
文學/道德經 五音,令人耳聾。 註解: 宮、商、角、徵、羽,若聽他聲失其正聲是聾。 以靈修觀點解說: 宮、商、角、徵、羽,五種音調,假如聽做其他的音調,而失去原來的音調則是聾耳。 這一句是說,靈修者要分辨靈性上之聲音,也就是要守著 靈性開示之聲音。如果把 靈性的開示聽做凡俗上的言語,則是產生聽不到 靈性上的開示。
【道德經】道經五色章 第十二(1)
文學/道德經 五色,令人目盲。 註解: 青、黃、赤、白、黑,若觀外色失其正色是盲目。 以靈修觀點解說: 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假如把它看做其他的顏色,而失去原來之顏色,則是盲目。 這一句是說,靈修與凡俗是不同類型之世界。靈修是求取真理,而凡俗上是講求道理。如果把真理看成道理,靈修看成研究,而形成理論,則失去了赤子之心,則是迷惑。
【道德經】道經 三十輻章第十一(4)
文學/道德經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註解: 有形之後便成利濟,無形已前可為妙用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人人都知道此物當未成形的時候是有用的,但不知道用在何處,因此不能單獨自用,必須依賴其他之物以濟共用。 這一句是描述人人都知道每一種物質體當未成形的時候是有用的,但無法知道用在哪裡。因此不能單獨使用,必須要兩種以上東西相配,共用使用。如同人類一樣,已知道靈修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去修道?因此不能單獨去靈修,必須禮拜具有神仙的尊位為靈性上師求道,才能得到靈修的力量以及得神仙之道。 萬物具有妙用之處,要用時即可顯現出來,靈修在古老時代早已存在,必須自己去力行,方可領悟其奧妙之所在。
憶兒時點滴 溫馨在心頭
文/鄭俊宏 小時候家裡經營貨運載角板山上的竹子或大漢溪底的砂石維生,因工作繁忙,爸媽幾乎無暇顧及我與弟弟俊民,妹妹玉玲更是需在嬰兒車上自我舀飯,地下的雞群樂得陪她一起吃飯,我們除了捉田蜢或在工地玩沙堆外,也會在大溪 三角公園 玩Si̍p-pat-tāu-á,打鋼珠台 拗香腸 經常贏很多條香腸,但回家就得面壁罰跪,反省錯在什麼地方了。 大溪地靈人傑,小時候就讀桃園大溪國小參加樂隊,每當十月國定假日期間,街上牌樓林立,國旗飄揚,處處張燈結綵,我就需背了個大鼓 隨著隊伍,繞行蔣公行館及大溪街頭,十分光采熱鬧,當憶起小學師友,內心就感到無限的溫馨, 長大了,隨筆記錄往日種種點滴,溫馨在心頭。# ▲現今大溪老街依舊保留建築物風貌。(圖/取材自桃園觀光導覽網)
【道德經】道經 三十輻章第十一(3)
文學/道德經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註解: 又此屋室當其未成門戶之時,心中亦有此用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用門戶來建造房屋,當還沒有建造成屋形的時候,人人都知道「門戶」有用,但不知用在屋內哪個地方? 這一句在形容建造房子。如果在還沒有蓋房子之前,則不知門窗這兩個東西要放在哪裡。但當房子蓋好有形狀的時候,你就知道門是用來當作出入的東西;窗戶是用來當作通風的東西。這兩種東西必須互相匹配,用在對流作用。 靈修也是一樣。當人類未接觸靈修的時候,不知道靈修在人生的作用力是什麼。當人生產生變化的時候,才知道靈修的妙處。知道了靈修的妙處之後,則必須有神仙教化,才能成為修道者。而修道者必須守著神仙的教化才能再提昇到成為求道者。然而求道者必須守著神仙的點化,才能與神仙產生對流作用。
【道德經】道經 三十輻章第十一(2)
文學/道德經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註解: 譬如埏埴是造器皿之具,當其未成器之時,心中亦有此用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譬如水和土是製造器皿(放東西之器具)之用具,當還沒有製造成器形的時候,人人都知道有用,但不知道用在何處? 這一句是比喻製造放東西的器具是由水和土混合形成。而人類處在物質世界當中,有兩種世界存在:一種是有形世界,就是物質世界;一個是無形世界,就是靈性世界。靈性世界就是以靈修為主的世界。假如沒有靈修的人,是不知道有兩種世界存在。而這兩種世界對人類生存之影響作用力,唯有靈修者才能以靈性上去體悟出物質世界與靈性世界是共同存在的。而物質世界必須以靈性世界為主,因為凡俗世界必須依賴著靈性世界而生存。也就是說,人類必須依賴元神體存在而生存於地球上。相對地,求道者受到神仙點化是很重要的。如果凡人沒有靈修,則不知道神仙點化是多麼重要。
【道德經】道經 三十輻章第十一(1)
文學/道德經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註解: 此說無中生有也。假令造車,一乘有輪、有輻、有轂,當未成車之時,心中亦有此用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此說無中生有之真理,以製造車子為比喻,一輛車子有輪子、有輻子、有轂子。當還沒有製造成車形的時候,人人都知道輪子、輻子、轂子有用,但不知道用在何處? 這一句描述萬物都從無中而生出有形體。無形就是 道本體,有形體就是萬物。從句中,我們在靈修當中可以體悟出,車子是由輪子、輻子、轂子這幾種零件而結合構成的。假如車子還未製造組合之前則輪子、輻子、轂子也就不知道要放在哪裡? 就如同我們人類身體的構造一樣,也是從無中生有的真理而演化出來,沒有靈修的人也就無法領悟身體在人生是很重要。當一個人走在靈修,則立即體悟出身體的確在修行當中是佔重要的地位。因為沒有身體存在的話,也就無法生存在地球上,追隨著 靈性上師靈修,所以身體的來源在修行當中是很重要的。 身體的構造是無中生有。也就是說,從 道本體的先天真一祖炁,把父母的陰陽互相產生人身中的小神主體及五臟六腑,再降下元神體掌握陰陽神及各個小神主體產生的身體健康。所以人人都知道身體健康很重要,但人人都不知道身體健康的泉源是在元神體。
【道德經】道經 載營魄章第十(5)
文學/道德經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聖人生長其身,畜養其身,不有其身,不恃其身,不宰伐其身,可謂玄妙之德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賴其身成長,賴其身養育,如沒有其身,則不能依靠身體,亦不能賴其身為主,可說是合乎天地之德。 這一句是說,修行至高無上之人依賴著身體成長,依賴身體立在凡俗而生活。如果沒有身體立於凡俗上,則無法在人間行道,可以說是合乎天地之德。 相對地,靈修弟子必須依靠著 開示以及點化,可以說是合乎 道本體之法則。修道玄妙在於至專守真氣不洩,身體返回如嬰孩。治國須得真身之道才保有永恆。也就是說,人類必須修道,才能夠回到嬰孩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