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德經 江海為百谷王章第二十九

文學/道德經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註解: 江海下流百谷歸之。 以靈修觀點解說: 此言乃喻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在上管理天下事,以「我」善引導百姓從善,則天下皆歸之,因此管理天下之事者,尊稱為天子。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在比喻古時候神仙或是修道之人在上管理天下之事,以自己的神性或是靈性來感化百姓,以及引導百姓力行修道,引發出靈性之善出來,則天下被治理天下事之人感化歸於善。 因此古時候神仙或是修道人管理天下事之人,尊稱為天子,也就是天子是領有    道本體的旨令而治理天下之事,因而能夠使天下太平。 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是以處上其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無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註解: 聖人在位有接下奉上之心,處前有先人,後己之德眾無厭倦,常日樂推,誰能與爭。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當位有管理天下事奉道之 心,在未當位之前則有前輩指引,以所積之眾德推展任務,因此身心時常保持喜悅無厭倦,此種有誰能與他相爭呢? 這一句是說,古時候    靈性上師領有管理天下事之  道本體旨令,因此在未當位之前,則有  道本體之指引,以所積之靈性力量,推展天下事之任務,因此身心時常保持喜悅不厭倦,這種在凡俗上有誰能與祂相爭呢? 也就是凡俗上之人治理天下事,無法與神仙治理天下事相比,因為神仙是清氣,能夠感化百姓從善;而凡俗之治理天下之人,必須符合百姓私心要求,最後無法感化百姓,因而無法與神仙相比。 〔本章要旨〕 靈修者必須要有修行至高無上之人(神仙尊位)在前面開示及指引,身心方能無憂、喜悅。    

【道德經】德經 古之善為道章第二十八

文學/道德經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娛之。人之難治,以其知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知此兩者,亦為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德深遠。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 註解: 古之爲治者非要人明,好惡有分別,只欲使其娛樂,無識無知,如有所知故為難治,智慧生奸詐深為賊害之端,玄德用楷式,時情盡遣歸於大順。 以靈修觀點解說: 古時候治理天下事之人必要能明辨是非,好與惡要有分明,如只想要享受其娛樂,即無法辨認是非亦無法知道事物之眞假與好惡。 假如治理天下之人有所知曉是非及好惡,但卻難以治理。其因即是智慧生奸詐,是爲賊害之首,因而以道德規範來治理天下事,促使百姓歸於道德之中,而天下自歸於太平。 這一句是說,古時候治理天下事之人必須要能夠分辨是非的能力,好與惡要能夠判分,如果只想要享受凡俗上的物質生活,則無法認知辨分出是非,也就是無法知道事情的真假以及好與惡。 如杲治理天下之人能夠判分、知道是非以及好與惡,但卻很困難去治理,其原因就是人人的聰明生出奸詐之心,則是賊害之首;因而必須以修道方式、靈性法則來治理天下事,促使百姓回歸於清純、純樸之中,而天下自然形成太平之世界。 由此可見,治理天下之人必須修道人或是神仙,才能散發出神性或是靈性清氣磁場,感化人類回歸赤子之心,天下才能自然造化出太平;也就是說,治理天下之人的靈性要比凡俗的人高層次,才能感化凡俗之人回歸純樸,造化出太平世界。 〔本章要旨〕 施行「道德」規範治世,天下自歸於太平。    

【道德經】德經 其安易持章第二十七(3)

文學/道德經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註解: 欲於不欲,學於不學,不重貨財,不貪名位,如此則備見眾人,過乃輔成,萬物以至於自然,此聖人之旨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因此修行至高無上 之人 不去要世人所想要之功名利祿及珍寶,不去學世人所學之權謀智巧,不重貨財,不貪名位;如此與世人不同之處,方可資助萬物成長,促使萬物順其自然,這乃是修行至高無上之人行道之宗旨。 這一句是說,由於    靈性上師以自然方式去做事情,因此不去要凡俗上之人所想要之功名、地位與財寶,甚至不去做凡俗上之人所學的權謀技巧,也不重視物質上的財物以及名位,不貪求功名與地位,這是與凡俗上之人不同的地方。如此,才可以幫助萬物成長,促使萬物順其自然,這就是靈性上師行道之宗旨。 因此,人力行修道,必須以    靈性上師的清靜、無貪求物質為榜樣,專心守著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而造化自己,形成自然、清靜、無為,最後成道、脫離輪迴,這才是修道的宗旨。 〔本章要旨〕 人生至寶自然、清靜、無為。  

【道德經】德經 其安易持章第二十七(2)

文學/道德經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人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註解: 世人執著有欲,動則乖違,聖人常事無為不見盛衰,世人又不能敬始愼終,才擬施爲早已敗失。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執著於有心去觀想卻不努力實際去做,則是違背常理。修行至高無上 之人以自然方式處事,因此不見事物之盛衰;世人又不能遵從事物 之原始至事物成功,因此才擬定成功與失敗之政策,以致導入失敗之因。 這一句是說,沒有修道之人做事情都以想像方式制定計劃而不努力實際去做,因為計劃與實際是有一段差距,則是違背常理。 靈性上師以自然方式按著順序處理事情,因此不見事情之盛衰;沒有修道之人,沒有遵從事情之原始到事情之成功,因此才制定成功與失敗的政策,以導致失敗之原因。 因此古時候修道之人都以築基開始修道,到入 山修道,都沒有制定修道的政策,也就是說專心求道,以修心鍛練心性開始築基,然後入山尋找神仙,如此才能成道。 因此,修道必須倚靠神仙開示,也要必須倚靠自己先修心,以鍛練心性,以迎合神仙的磁場,才有機緣碰到神仙開示,如此修道才能成功。  

【道德經】德經 其安易持章第二十七(1)

文學/道德經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毳(ㄘㄨㄟˋ)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重之臺,起於累土。百仞之高起,於足下。 註解: 安靜則易保持,未有形兆則易謀度,當織毳時則易破除,物微小則易爲分散,治亂於未亂之前,爲事於未成之際,豫備不虞,從微至著以小成大。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一念一生而安靜則容易保持,喜怒未形成時則容易戒愼消除,當締造細微時則容易破除,物體微小則容易分散,因而治亂必在於未亂之前。未成功之時不可預料是否成功,因此必須仔細從微小之事去做,大事方能成功。 這一句是說,靈性上師是    道本體之化身,因而本性是清純寧靜而容易保持;做事情從細微至大事,都能夠仔細按照著順序去做,而且心不亂。因為本性是清純而且寧靜,因為能以清純之靜態去治理未亂之前之亂事 , 對於事情成功都沒有去預料會成功,只以順序仔細去做,如此大事皆能成功。 由此可見,人必須修道,才能受到靈性上師的神性力量,促使自己心神清純以及寧靜,回歸赤子之心,做事情才能按照事情之順序仔細去做,才能成功。修道也是一樣,古時候求道者都入山,心中很寧靜,以期盼神仙出現,如此才能融合神仙的磁場而受到神仙開示或是點化。    

【道德經】 德經為無為章第二十六(3)

文學/道德經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註解: 先輕唯諾後必無應,容易施爲終難成立,歷試諸難後成功德。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不可將天下事情視為容易而去做,假如把它當做容易去做則必定不能得到成功,因而天下之事必須經過難事歷練才能成功立德。 這一句是說,一個人做事情不可將天下事情看做容易的事情而去做,如果把它視為容易,則必定自傲心、粗心大意,而不能得到成功。 因而天下之事情必須倚著事情的順序,仔細去做;經過困難的事情鍛練,才能成功立德。修道也是一樣。人力行修道,不可將修道看做很簡單而去修行。如果把它看做容易,則無法得到    靈性上師的開示。 因而,修道必須謙虛,求取    靈性上師開示;經過    靈性上師的神性力量鍛練心性,才能受到    靈性上師的點化,得神仙之道。 〔本章要旨〕 教化世人處事須以靜態穩定而按照先後秩序方可成功。

【道德經】 德經為無為章第二十六(2)

文學/道德經 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大事,必作於小。 註解: 凡事先易後難,從小至大則難事易爲,大事易作。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天下之事先有易後有難,從小至大因此難事與大事不可以容易看待而行之。 這一句是說,天下的事先有容易,然後再出現困難,從小事到大事,因此難事舆大事不可以容易看待而去做。也就是天下事情不管大小之事情必須倚著容易、困難、小事、大事,依順序細心去做。而不可以自傲、粗心大意。  

【道德經】 德經為無為章第二十六(1)

文學/道德經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 ,小。多,少。報怨以德。 註解: 爲無爲是無作用也,事無事是不勞役也,味無味是守淡泊也,大之與小多之與少盡以德服之,必無怨惡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道」本是至虛無體而無作用,以靜態出現而不顯出力量,以致寧靜而無味。因此修行至高無上之人摒去功名祿位,以道至虛寧靜無物而不去爭取大小與多寡,專一以德促使萬物臣服,以致不會產生怨惡。 這一句是說,    道本體是至虛,沒有形體而無作用力,以靜態出現而不顯耀出祂的力量,以致屬於寧靜而無味道。靈性上師是    道本體之化身,因而拋開功名與地位,以    道本體的至虛寧靜,沒有物質觀念,而不去爭取物質上的大小與多少,專一散發出靈性感化的力量,促使萬物臣服,以致不會與萬物產生怨惡。  

大明神算劉伯溫預言 「2024年東方出聖人」 並指出救世主的身世

【劉伯溫預言】 在古代的歷史長河之中,湧現了許多的傳奇般的人物。六百多年之前,一位來自於明朝的謀士、軍事家,後人也稱之為預言家的劉伯溫,其留下了千古之預言,有人說2024年將有聖人降生,且啊千年出一人,甚至他連聖人的身份都描述的是清清楚楚。我們知道202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大家都希望能有人真的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於是劉伯溫的預言引發了人們廣泛的關註以及探討分析,那大家知道巴以沖突現在是愈演愈烈,讓全世界的人們都希望能夠真的出現一位拯救世間的世人,那麽劉伯溫的預言是否會成真,這個預言是否會在2024年驗證呢?(影片來源:youtube【國學天地】) https://youtu.be/4rK8KdwZEkc?feature=shared (影片來源:youtube【國學天地】)

【道德經】德經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二十五(1)

文學/道德經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不保。 註解: 深奧者莫過於道,善人所為珍寶,不善人不解所保持。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不淺明者即是「道體」,施惠於萬物之間,善人把祂視為珍寶而不可缺,不善人不了解以致無法保守持之。 這一句是說,    道本體賜予萬物生存與成長,修道人把祂認為很珍貴而不可缺。 因為修道人認為只要力行修道而符合    道本體之法則,也就可以脫離生老病死之約束,而不受生與死的紀綱循環而得神仙。由此,古時候修道人都守著道修行,而沒有修道之人無法體悟出    道本體對自己的生命體的重要性,以致無法保持之。 就如同靈修弟子禮拜    道主為師靈修一樣,假若靈修弟子有體悟出靈修對於自己的人生與生命體很重要,以致會把    道主看成很重要。 因為所有修道的力量都來自於    道主的神性力量,因此把    道主看成很珍貴而守著    道主的神性軌道靈修;而沒有靈修的人則就無法體悟出    道主的重要性,因此無法守著    道主靈修。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