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德經 其政悶悶章第二十一(3)
文學/道德經 政復為奇。善復為䚶(ㄊㄧㄢ)。人之述,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穢。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註解: 失其政治,政事翻作奇詐,善事復爲䚶(ㄊㄧㄢ)亂,人迷惑久固於斯,聖人方圖而不割,廉愼而不穢濁,正直而不申肆,炫光而不顯耀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人間亂世;道德低落,人心不以古人忠厚而正邪不分,失其治理之大權,治理方式變為利用不實之詐僞之行為,善事變爲妖言惑眾而善惡顚倒,此人心已迷惑甚久,因此修行至高無上之人施用道德規則專心治理,廉潔而不污濁,正直而不闡明,自己有所治理之專長而不顯耀於外,而以身感化世人,導致太平。 這一句在描寫人間形成清閒又太平之世界。只有人人力行修道,才能散發出靈性之善,造化人人平和相處,過著清閒之日子,就如同堯與舜的時代一樣,清閒、無憂無慮的世界。 〔本章要旨〕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以道德規則治世,以身感化世人,造化太平之世界。
【道德經】德經 其政悶悶章第二十一(2)
文學/道德經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政。 註解: 人倚有禍修福助之,不知福生確有禍至,失其治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禍福之根乃由人心所締結,人一旦有禍起必須以修持造福清除之;如不知福生於修道所締結則有禍災來臨,以致失其挽救之機。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禍與福是由人類之心所造化形成,因此一旦有災難來臨,必須以修道造化福報消除。如果不知道福報是由修道所造化形成,則會由因果業障引起災難來臨,以致失其挽救之機會。 由此可見,修道對人類之人生或是人類的生命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說,只有真正修道之人才能脫離災難,甚至脫離生與死的紀綱,而得神仙。從古時候老子降生在人間的例子,以靈修方式體悟:祂分身化炁,只被祂母親懷胎之後,在人間行道;而出函谷關炁化之後,從此在其他朝代出現,降於深山裡面,都以炁化而形成。 也就是可由自己的神性力量,把自己的肉身炁化消失;在另一個朝代,又以炁化形成自己的肉身,在深山降生。這就是道家所稱的炁化胎而生。此種境界,只有得神仙,才能有這種果位與力量;也唯有禮拜神仙修道,得神仙果位,才能有這種境界。因此,古時候求道者都入山尋找神仙,盼望機會遇到神仙點化得道,脫離凡俗上的災難。 因此,身為 道主的弟子,必須要有一顆修道之心,而進展到求道之心,才能平穩地修道。 在現在世界裡,人要修道、要碰到神仙靈修是不容易的。因為 道本體現在指派 道主下凡開示人類靈修。因此有緣的靈修弟子才能體悟 道主之重要,也才能領會出修道在自己的人生是最重要的,而且必須力行之。如果無法體認出靈修的重要性,則導致因果災難來臨,失去挽救的機會。
【道德經】德經 其政悶悶章第二十一(1)
文學/道德經 其政悶悶,其人蠢蠢。其政察察,其人缺缺。 註解: 爲政悶悶,其人蠢靜。爲政孜切,其人殘缺。 以靈修觀點解說: 施行治理天下之事必須專心以感化治之,解決人民隱憂之處,則盜賊自然不生。假若國家政令森嚴不以感化治理天下事,則民多不聊生而不安。 我們從這一句就可以了解,以修道方式治理天下跟與凡俗上的法律治理天下兩者不同之處。以修道方式治理天下,解決人類之缺點,才能得到太平世界,人類清閒的過日子;而以凡俗上的法律治理,則會產生人類恐慌,不得安寧過日子。 由此可見,修道才是治理大事的方法。因為修道才能自然引發出人類之靈性,而人類自己也就自然歸善,形成太平世界,人類過著清閒喜悅的日子。
【道德經】德經 以政之國章第二十(3)
文學/道德經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人自化。我無事而人自富。我好靜而人自政。我無欲而人自樸。不肅而成,各從所欲,不設法以賊人,不立名教,吾人委知。 以靈修觀點解說: 因此修行至高無上之人說我以感化來治理天下則人自然地從善,以各人所須施行各方法去感化,不設立法令以杜絕賊人,不另立言訓去教化,此種方式使人人皆知而不去明知故犯。 這一句是說,因此 靈性上師闡說以修道方式治理天下,則人人修道,自然地回歸純樸,以個人的靈性提昇去感化自己;不設立法律去防止犯罪之人、不制定言論去開示,這種方式就是人人靈性引發善出來,以端正自己的人心,而不去做壞事情。
【道德經】德經 以政之國章第二十(2)
文學/道德經 天下多忌諱,而人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知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註解: 忌多叛亂改立其制,諱不從所欲故行其刑,人以利害爲器,用是國家政治之昏亂,人足奇巧。多異物以惑眾,盜益數起,異法令而為之。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天下迴避不敢作而不敢言的事眾多以致產生叛亂,必須另改立其制度,以使民得安其生,如不順從其制度而自行其欲,則必須履行其責罰。以利害爲器具,如用在國家政治上則產生昏亂。人以奇異巧術,而貪念物質以顯惑於大眾,則盜賊四起;必須賴使人尊敬而信服之法令維繫之。 這一句是描述只有人人修道,人心才能清靜,而過著清靜和樂的生活。這種情形必須要有神仙,才能感化人類,促使人類幸福而修道;促進人人平和、清靜相處,過著喜悅清閒的生活。故聖人云,我無為而人自化。我無事而人自富。我好靜而人自政。我無欲而人自樸。
【道德經】德經 以政之國章第二十(1)
文學/道德經 以政之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註解: 政可以治國,奇可以用兵,用兵將奇謀異策驅欠死地,不可示以哀誠治國,欲安治民莫示以奇詐先除己之患難,然後可以拓土開疆,聖人知此二者爲政治之然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清廉可以治理國家,機巧詐術可以用兵,用兵將計謀異策致人死地,無法以精誠治理國家;想要安民治國即不可以奇詐之術,乃必須先解除人民所患難之處,然而開拓土地耕作田園,因此修行至高無上之人知道清廉與機巧是爲政治上之器具。 這一句是說 ,只有修道之人才沒有貪求物質之心,而能夠治理天下。反之,沒有修道之人因為沉溺在物質而產生貪求之心,以致心中不清靜,產生欺騙行為,則無法治理天下。因此,神仙都知道治理天下有兩種方式:一個是修道方式,另一個是凡俗上的欺騙之心。所以唯有神仙治理天下,才能符合 道本體之清靜之法則,而形成平和之世界。
【道德經】德經 知者不言章第十九
文學/道德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兊。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親。不可得。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貴。不可得賤。故為天下貴。 註解: 知道者不言爲守道也,不知道者常以言語歡行其道也;知道者塞兌閘門挫銳解忿和光同塵,所以無有親,判官賤貴與道同。 以靈修觀點解說: 了解道之人不以言語談之,而以修養其心遵守道,不了解道之人,時常以言語談論而歡迎其道;了解道之人默默自守其道,而不隨便以言論談之且不以耳目隨意視聽;做人處世很細微周到謙虛有禮,心地善良且寂靜與光同耀,而超然為人之表率,所以沒有親近利害貴賤之心,了悟判官與貴賤皆源於道;不了解道之人,則無法了解判官、貴賤與道有關聯。 這一句是說,古時候修道之人都不以言語去談論道的存在,甚至不去談論修道的口訣,而專一以修心守著道。也就是古時候修道之人專一守著神仙,以神仙授予修道的口訣修練,而不以言語去描述研究。 沒有修道之人對於道不了解,甚至無法體悟出修道在人生中是重要,因此時常以言論歌頌道的偉大,甚至以凡俗上的觀念去迎合道、體悟道的存在。修道人皆默默地修道,以符合道之法則。其法則是清靜,而不以言論或看書去研究;做事情細微周到,心中謙虛有禮貌,心地善良之清静,與道之光炁同樣地散發在四周, 是人類之人心與行為之榜樣,因此沒有親近、利害、貴賤之分,了悟凡俗上之一切皆來自於 道本體;沒有修道之人因為靈性沒有開發出來,只有人性,以致於無法了悟凡俗上的一切與 道本體有什麼關聯。由此可見,人必須修道、提昇靈性,促使靈性符合 道本體之清靜,才能了悟凡俗上屬於有形物;可以由無形化為有形之真理,領悟到凡俗之有形與 道本體是有密切相關聯的。 〔本章要旨〕 知「道」之人,不以言語談之而守著「道」行事。
【道德經】德經 含德之厚章第十八(3)
文學/道德經 知和曰常。益生曰詳。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非道。非道早已。 註解: 審度精氣,不使則佳,能知和氣常存用心審度使資益於身爲強,明又長守,柔弱壯則非道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因此善以養身者,必先修其心,促使心靈平和,以達全身氣和,氣和則精固,而神自寧。能了解和氣常存於體,則必先修其心以調和而促使身體強壯,假如人不能時常守精氣,而過度耗散精氣,可說是離道而死。 這一句是說,因此修道之人必須先修心,促使心神平和,以達全身之氣和,以精氣穩固不耗散,而元神自然地寧靜。 能夠體悟陰陽混氣保固永存於體內,則必須先修心神,以調和體內氣平和,促使身體健康。如果沒有修道之人,因為陰陽不調和,就不能時常守住精氣,以致會過度耗散精氣。這種精氣在古時候修道稱為真精之氣,亦稱為真氣。 因為精氣是人生命體之氣,也就是元神體所產生的,如果過度耗散,則形成氣絕,離道而死。 因此,古時候修道者都 入山向神仙求道,以保固身體健康,再提昇得神仙,保固身體永遠生存。 〔本章要旨〕靈修者必專一守著和氣,而精氣永入於體內不散,終生向「道」而生。
【道德經】德經 含德之厚章第十八(2)
文學/道德經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玄牝之合而䘒作,精之至。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 註解: 赤子柔弱,雖柔弱而能熟持堅固爲元氣在也。精氣結實,聲散爲嗄,玄牝夫婦之道也,其未知之剛正,精常存號而不散,言和氣至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赤子之筋骨極為柔弱,雖然是柔弱但能持久保固元氣,以致精氣結實聲散而不啞,乃是陰陽調和之道,雖然還未了解剛正之氣,而清純精之氣常存於體內而不散,可說是和氣入於體。 這一句是說,修道之人回復到嬰孩的狀態,則筋骨形成很柔弱;雖然筋骨是柔弱,但是能夠永恆地保固體內的元氣,不會耗散,以致精氣結成堅固,發散聲音而喉嚨不沙啞。這種情形是體內陰陽氣互相調和形成道身,雖然未了 解剛正之氣存於體內,但清純精的之氣常存於體內而永遠不耗散,這種可以說是陰陽混合之氣保存在體內。因此,古時候修道之人都入山等神仙,求神仙教化得到修道的口訣。 就如同老子時代,尹喜求老子教化修道,以得陰陽相合,而形成神仙。因此,凡俗上最珍貴的東西不是財物與功名,而是如何使自己得到陰陽混合體,演化形成赤子,返回純真的嬰孩的身體,以造化身體炁化形成神仙,永不受凡俗上的約束。
【道德經】德經 含德之厚章第十八(1)
文學/道德經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攫鳥猛獸不博。 註解: 厚含容道德之者常如赤子,無心於物故鳥獸見之,不爲傷害搏猶害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眞摯懷有道德之人時常有如赤子,無心去奪取萬物,因此能與鳥獸彼此親近,而不會互相傷害。 這一句是說,真正修道之人因為靈性發出來了善磁場,因此心靈時常保持著赤子之心,回復到幼兒天真無邪之狀態,沒有貪求之心去奪取萬物,因此就能夠與鳥獸彼此親近,而不會互相傷害。 這種情形由此可見,修道之人靈性與萬物的磁場相融合;相對地,也與鳥獸的磁場彼此相融合。 就如同古時候,南極仙翁在人間修道的時候,忽然飛來一隻白鶴陪伴在身邊,而與白鶴的磁場相融合,最後乘坐白鶴,飛昇炁化成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