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德經 天下有道章第九(2)

文學/道德經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甚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註解: 可欲之罪求遂志也,殃咎及身若不知足是好貪欲也,故知足凡事皆足矣。 以靈修觀點解說: 貪欲之罪乃是追求物質而引起,以致禍殃纏身,若不知道滿足則是喜好貪欲,因此必須有滿足之理念凡事才不會造成貪欲。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貪求之慾望所造成罪孽就是專心追求物質而引起,以致遭到因果業障纏身。假若不知道滿足,則是喜好貪求物質的慾望。因此人必須要有滿足之理念,凡事才不會造成貪求之意念。 也就是人生活在物質世界,必須了悟滿足之眞理,其滿足之眞理就是修道。由修道當中啟發出靈性出來,造化形成靈性之善磁場,以端正心神,促使心神不受到物質的誘惑,自然地達到滿足,如此才不會對物質產生貪念。 然而不產生貪欲之心,其力量來自於    靈性上師之神性磁場。因為    靈性上師的神性才能啟發出人類的靈性,促使靈性產生善磁場。因此,古時候神仙治理天下,則人類歸於善,自然滿足,而過著清閒無憂的生活。 〔本章要旨〕 萬罪起因於貪欲,世人須愼之;唯有力行靈修之道避免於此罪之禍殃纏身。    

【道德經】德經 天下有道章第九(1)

文學/道德經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註解: 國君有道不事走馬而事田園,無道則戎馬徧於郊野,言好甲兵也,事田園勸農也,事甲兵害物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古代國君懷有道者,不起兵而以清淨無為宣化百姓,因此四處民安,勤於耕作,家富人足;如國君無懷有道者,而時時起兵來壓迫百姓,爭奪權利貪厭名利,互相殘殺,促使兵亂於田園,以致民不聊生,家破人亡,可說是喜好起兵。以建造美滿家園方式治世則是開導百姓從善,以起兵方式治世則是殘害萬物。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古時候有修道、掌管國家大事之人不以凡俗上之武力管理,而是以他修道之清靜去感化百姓從善,因此國家各地百姓安居樂業,勤勞地耕種農作物,人人喜悅地過著清閒的生活。假如沒有修道、掌管國家大事之人則因為沒有福德,而且違反    道本體之清淨磁場,以致時常動用武力來壓迫百姓、爭奪權利、貪求名聲與地位,因此互相殘殺,造成兵亂產生在田地,以致田地被破壞無法耕種,使百姓沒有食糧而無法生活,甚至家破人亡,可說是善好起兵。 以開示百姓修道、建造美滿家園方式治理,則是開導百姓從善。因為修道是清氣而生,百姓人人修道,則自然地歸於善,而形成和諧清淨之世界。以凡俗上之觀念、用兵方式治理,則是殘殺萬物,而形成戰亂之世界。我們從這一句可以了悟到,凡俗唯有人人修道,才能回復到形成清閒又喜悅的世界。  

【道德經】德經大成若缺章第八

文學/道德經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滿若冲, 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躁勝寒。 靜勝熱。 清淨能為天下政。 註解: 道德成滿之後以虧缺冲和爲稱則其用無,故弊窮匱所,以直似屈巧如拙辯由訥躁燕皆煩撓之,名寒靜則無事之,境為正理之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假若天地任萬物自然生長道德功滿之後,而以春夏秋冬循環觀察萬物之動態,可知萬物若無秋冬洗涮,則不但萬物不能成長且造物者無法以生滅循環,因而以陽和之氣,充滿於天地,促使萬物循著春夏秋冬變化行走以達生滅不息,因此四時用處無窮。 以一氣促使萬物循四時行走有如天地可帶動萬物成長,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可開示萬物從善。 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淨→靜)能勝熱而不能勝寒,因此守著清靜(淨→靜)才能無事,修行至高無上之人持著清淨才能促使天下太平。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天地被    道本體化開之後,則陰陽二氣生出萬物,任萬物自然生長; 回復靜態之後,而以陰陽與五行氣演化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循環觀察萬物之動態。 由此可以知道,萬物若沒有秋冬洗刷,則不但萬物不能成長,而且    道本體無法以生滅循環,因而以陽和之氣充滿著天地,促使萬物循著春、夏、秋、冬變化行走,以達到生滅不停止。 因此,四季之節氣作用力是無窮的。 道本體以陽和之氣,這裡所稱之「陽和之氣」就是古時候修道者所稱呼的「純陽之氣」,由此是清純之陽氣。 因此可以促使萬物循著四季行走,就像天地可帶動萬物成長。     靈性上師是    道本體之化身,因此可以開示萬物從善,促使凡人力行修道,吸收清氣,達到淨化心靈; 再由淨化心靈,形成心靈清淨、喜悅無煩憂。 因此,守著清靜,才不會產生煩憂的事情發生。 由於    靈性上師是神仙,也是    道本體之化身,因而祂可以發出清純之氣,促使天下成為清靜的世界。 「道」之眞理深奧,清(淨→靜)為本源。  

【道德經】德經 名與身章第七

文學/道德經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註解: 名諫身親不可損身而逐名,身少貨多,不可喪身而求貨,得有得病,失有失病,有愛、有費、 有藏 、有亡,欲要長久,知足守分不見危殆矣。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只知道貪求功利,而忘了自己的身心行為,以致敗壞了自己之名譽,更不知道功名乃是身外之假物。世人只貪求祿位,而忘了自己身心行為以致敗壞自己之美德,更不知道祿位乃是身外虛偽之物,因此不可喪失自己的名譽與美德而去貪求功名祿位,如求得即敗壞了自己的名譽與美德而造成身心受損;假若不去求得則可保有清高之名譽與美德,而萬世留芳。世人想要把自己之美德留傳於世上則必須身心清淨,滿足現狀而不貪求收藏財物及摒除愛慕財物之心,守本分行事則安之。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凡俗上沒有靈修之人因為靈性沒有啟發出行為,因此,只知道貪求功名與地位,而忘了自己貪求物質的行為,以致敗壞了自己的名譽,而且更不知道功名是身外之假物。為什麼是說身外之假物?因為功名會隨著時間與環境的變遷而消失。沒有靈修之人只專心貪求取地位,而忘了自己身心行為,以致敗壞了自己的美德;更不知道地位是會由環境的變遷或是自己的生命體消失而消失。 可以說地位、名譽是身外虛假之物,因此不可以喪失自己的名譽與美德,而去貪求取得功名與地位。假如專心強迫取得,則會敗壞了自己的名譽與美德,而造成因果業障,產生身體疾病。假若不去求得,則可以保有清高的名譽與美德,而萬世留芳。 凡俗上沒有靈修之人想要把自己之美德留傳於世上,則必須力行靈修;禮拜    靈性上師靈修,受到    靈性上師之開示,促使靈性提昇,造化出身心清淨而滿足現況,不執著於凡俗上之一切假象,以及排除愛慕財物之心;守著    靈性上師之神性軌道,符合    道本體之清淨法則,則平安過著喜悅的日子。 〔本章要旨〕 身外之物(祿位),不可追求也,強追求取則敗壞了自己之名譽與美德;身內之物(靈性),乃是珍貴之物須專一修持長守之。    

【道德經】德經 天下之至柔章第六

文學/道德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註解: 無間是無間隔之處將無為之道入得無間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少有人得之,希猶少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虛空化出有形遍於四方,無所不入,其體仍是虛空。將感化之道入得無間隔之處,不以立言來開示世人而以感化來治理,乃是天下很少人能夠 了解的。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    道本體是虛無之體,也是虛空之體。祂以動態化出有形之物質體,散佈在天地間,而且沒有一點空隙。 雖然    道本體化出有形體,但祂的本體仍然是虛空。也就是    道本體化出物質體,但祂本身永遠不變,還是虛空。所以    道本體感化之磁場也散佈在天地間,亦沒有一點空隙。 因此,不以定言語來感化人類,而是以感化磁場來治理人類。這種玄妙之眞理天下很少能夠了解的,唯有修道之人才能領悟    道本體感化磁場之微妙。 所以為什麼    道本體每五百年或是歷代每一個朝代都會派神仙下凡行道,開示人類修道?其原因是人類禮拜神仙修道,由修道來符合神仙之神性,則自然被    道本體所感化。因為神仙領有    道本體之旨令,所以有感化的力量。這是天下之人類,很少人能夠了解的。 〔本章要旨〕 「道體」是虛空之體,乃是感化之規則。  

【道德經】德經 道生一章第五(2)

文學/道德經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註解: 以強梁者爲鑒戒,欲使人常守柔弱之道矣。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上擁有眞理教化人之力量者,卻不去教化他人,而自稱不善教化,只有自我增進靈性;世上以頑固橫行者,必須以過去之惡果爲法戒,促使人身守於謙虛美德之規則,而端正自己人身行為締造其美德。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凡俗上神仙下凡行道,具有真理教化人類修道,但外表顯現出來與凡人一樣,而又不去主動教化人類靈修,只有自己增強神仙之果位。因此,在古時候修道者都主動入山去尋找神仙,向神仙求道。然而,碰到神仙的機會少之又少,因為神仙不隨便顯露出來,假裝成凡人一樣。因而求道者必須有機緣或是推算日子,才能機運碰到神仙。 凡俗上沒有修道之頑固任性去做事情之人,必須以過去業障當作警戒,以提醒自己之行為,促使人身行為守著謙虛美德之規則做事情,以端正自己的行為,造化出美德。 我們從這句真理可以領悟出,靈修之人與沒有靈修之人在凡俗上所作所為有所不同。靈修之人因為禮拜神仙為    道主修道,因此受到神仙感化,自然地謙虛,守著靈性之善做事情。 因此,他的行為自然的產生美德;而沒有靈修之人則必須以過去所作所為的惡果為警惕,促使身心靈守著謙虛美德之規則,端正自己的行為,不再犯錯,造化出美德。以上兩種情形,也就是靈修之人自然地由靈性引發出來善的力量做事情;而沒有靈修之人必須倚靠著過錯當作警惕,留意自己的行為,不要再犯錯之下做事情。 〔本章要旨〕 世人必須效仿聖人自謙處事。  

【道德經】德經 道生一章第五(1)

文學/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名。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註解: 道生一氣 ,一氣生二儀,二儀生三才,三才生萬物,萬物負荷其陰,常抱其陽,兩冲氣和上下取孤寡比王公損益之道,人之常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道化生元氣,元氣化生陰陽,陰陽化開天地,天地混生太初境界、太始境界、太素境界,三境界化生萬物。萬物陰陽調和,因此可以自然生長而不遭到夭折。兩氣冲和上下,不遭到夭折者則是萬物中各含有沖虛之體。世人所以做惡者則是因陰陽不調順,而損人損己,這乃是世人皆由罪孽引發之惡果。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    道本體以虛無方式化生出元氣,元氣演化生成陰陽二氣,陰陽氣互相滾動化開天地,天地混氣而生出道家所稱呼之太初境界、太始境界、太素境界,也就是古時候修道者稱為三才。而由這三種境界連環性化生出萬物。由此,萬物含有陰陽二氣存在,而陰陽互相滾動調和,因此萬物可以自然生長而不遭到滅亡。陰陽二氣互相滾動,產生上下循環,如此不遭到滅亡者,則是萬物中各含有    道本體虛幻之體。 凡俗上沒有修道之人為非作歹,就是他體內的陰陽二氣不調順而損傷自己,也同時損傷到別人。這就是凡俗上沒有修道之人的因果業障而引發出來的惡果。 我們從這句話就可以領悟到,萬物從    道本體出生之後,就含有陰陽二氣存在。尤其是人類,不僅含有陰陽二氣,同時也含有五行氣。因此人類在萬物中是最靈貴的,但也是最複雜的,因為人類具有因果業障存在。也就是人類本身陰氣增多,陽氣逐漸減少,而造成心神動盪不平衡,做出罪孽的事情出來,以致形成因果業障纏身。因此,人類必須力行修道,造化出陰陽二氣調和,五行氣平衡。 然而,修道必須依靠著神仙帶領著修行,因為神仙才領有    道本體之旨令。也因為是神仙領有    道本體旨令,才有神性清氣消除修道者之因果業障,進而提昇為求道者;再由神仙以虛幻方式點化成神仙。因此求道者被神仙點化,而自然地得到虛幻之身,不遭到滅亡。  

【道德經】徳經 上士聞道章第四(3)

文學/道德經 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註解: 立德之人如偷盜物畏人知也,眞正之人常似渝濫,四方闊遠難定疆隅,造大器物者不可以卒成;至大者莫若於雷不可以長吼,大象天地也無有定形,道不可以名字呼也,唯道貸與人精氣使各遂其生成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樹立德行之人同如偷盜別人之物品則內心感到很愧疚而不爲人知(比喻行善自謙不欲人知)。修行至高無上之人之心,潔白有如玉,不可換取,能與世俗附和變化無窮,四方廣闊難決定界線,擅以感化治理天下者不可因遇到阻礙而半途而廢,有如雷聲不可長吼。天地沒有一定形狀,道不可以名字稱呼,道生精氣以促使萬物自然生長。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    靈性上師神性之善,自己很謙虛,不顯現出來給別人知道。而且祂的心靈潔白,好像一塊玉一樣,而不可用凡俗東西來交換得到。甚至能與凡俗符合、變化無窮,而心靈不被凡俗牽制,所以心靈廣闊無邊,因此專心以感化力量治理天下之人。而開示人類靈修,不可因為遇到凡俗的變化、阻礙而半途而廢,猶好像雷聲一樣,無法長久。 天地因為是被    道本體的陰陽二氣化生出來,因此,天地是一種磁場境地,沒有一定的形狀。而    道本體是大磁場、虛無之體,所以不可以用名字去稱呼祂。但道體卻可生出精氣、種種有形之氣,以促使萬物自然生長。 靈修也是一樣。當凡人來靈修之前是污濁之氣,但力行靈修,禮拜    靈性上師為    道主,修道之人則他的靈性之善磁場會促使他謙虛,而靈性之善不被別人知道,甚至他的心靈會隨著    靈性上師之神性感化。這種用凡俗上的方式是無法得到。而且能與凡俗融合在一起,但不被凡俗上所牽制,所以心靈時常保持著空曠無邊。因此靈修之人不會遇到凡俗上的困難,而使靈修半途而廢。 靈修是無法用言語來描述出來它的功效與形狀,只以虔誠靈修,促使靈性提昇,並且由自己的元神體造化身體健康。 〔本章要旨〕 「大道」平直端正而與萬物相像,必須力行靈修方可體悟「道」之平直。  

【道德經】徳經 上士聞道章第四(2)

文學/道德經 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俗。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註解: 初立言時,道明之後常如闇昧,遁跡隱名爲進其道,大道平正有如類物,德雖居不離凡俗,潔白之人常如受辱,德廣無邊故常不足。 以靈修觀點解說: 古人初樹立道之言語時候,道顯露之後時常以有形與無形不定出現,而隱形隱名稱爲道。大道平直端正有如與萬物相像,因此世人「德」雖有但卻不能遠離凡俗。潔白之人時常有如能納污濁而不染之境,德性廣濶無邊而不自以爲功。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古時候修道之人當時以言語闡述    道本體的時候,    道本體立刻顯露出來,給修道人去描述。而顯露出來,時常以有形體與無形之炁不定出現,因此修道之人把這種隱形隱名稱為道。 大道本體之清氣平直又清純,而與萬物相像。也就是    大道本體以清氣化生出萬物,因此有如跟萬物相同。 因此,凡人力行修道成為修道之人,必須藉著有形體的身體去修道。但身體不能遠離凡俗上的生活。由此,修道之人清純之心好像生活在汙濁凡俗世界中,形成不被汙染之境地,靈性善之磁場無邊無際,因而自己不認為有功勞。

【道德經】徳經 上士聞道章第四(1)

文學/道德經 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註解: 上士稟清氣而生,聞道勤行;中士稟和氣而生,聞道如存若亡;下士稟濁氣而生,全不知道,道與俗反,故有可笑。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上根之人持清氣而生與道相合,一聞「道體」則立即身心力行去修行。中根之人持和氣而生, 一聞「道體」則半信半疑。下根之人持濁氣而生,一聞「道體」完全不知且認與世俗相反,而不信大笑之。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我們從這一句就可以了解,人類接觸靈修分為三等;也就是人類追隨    靈性上師修道的機緣化為三等:上等之人則是前世有修道,今世而靈性與    道本體之軌道磁場相融合,一聽到    靈性上師開示人類修道的消息,立刻前往禮拜神仙為    道主,並守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修道。 中等之人則是前世沒有修道,但今世有宗教信仰,一聽到神仙教化人類修道的消息,而半信半疑,觀看確知是神仙降凡,才前往禮拜神仙為    道主修道。 下等之人則是前世沒有修道,今世沉溺在物質生活之享受。一聽到神仙下凡教化人類修道之消息,完全不知道修道是什麼,只想沉溺在物質的享受,而且認為修道與凡俗相反,以致不相信而大笑之。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