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徳經 昔之得一章第二 (1)

文學/道德經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註解: 一謂正道,清謂靜也,寧謂安寧也,靈謂靈之感應也,盈謂滿也,生謂長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天地萬物以「正道」爲體,因此天得之而靜升爲上,地得之而安寧降爲下,人得之而爲萬物最靈貴者;海得之而容滿百川,萬物得之而自然生長。 這一句是說,天地與萬物被    道本體化生出來之後,把     大道本體當做主體,也就是把    大道本體當做主人。 因此,天得到    大道本體之道,便以靜態升為上;地得到     大道之道,便以純靜降為下;人得到     大道本體之道,則脫離萬物約束,成為神仙,是萬物最靈貴者;海得到    大道本體之道,則自然地容滿百川;萬物得到     大道之道,則不受氣候影響,而能夠自然生長。 靈修也是一樣。一個凡人力行修道,機緣碰到神仙,受到神仙教化,而自然形成求道者。然而,求道者把神仙當作主人,而得到神仙點化,與神仙共同炁化得神仙。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7)

文學/道德經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註解: 處其重厚不居浮薄,取其結實不愛華葉,去彼之華,取此之實。 以靈修觀點解說: 正人君子處於忠厚誠實而不居於浮華輕薄,取得成果而不愛空談,因此摒除虛偽,求得實質上的成就。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人在凡俗上必須力行修道,才能啟發出忠厚誠實。因為忠厚誠實不是用口談,而是修道當中由元神體發出善的磁場,造化形成忠厚誠實。由此,自然地不去取得榮華富貴的生活,而專一守著靈性上的果位,甚至不愛空談凡俗上的成就,因此排除凡俗上的虛偽,而求得靈性上眞實的果位。 也就是說,凡俗上之一切成就都是虛偽的,因為不能長久存在。唯有修道所得的靈性的果位,才能真實地永遠存在。 〔本章要旨〕 「道」爲萬物之始,守著「道」之運行則爲守住一切。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6)

文學/道德經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註解: 世之愚人只見其前不顧其後,只慕其始不保其終,譬之果木但愛其華葉,不取其結實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上之愚人只注重當前狀況而不顧未來之如何,只敬仰元始而不管終了,有如果木一樣愛其綠葉,但不取所結之果實。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世上修道之人只注重目前生活上之狀況,而且不去談未來之情況是如何。也就是修道之人只重視目前實際上之生活,而不去空談未來。因為不去守著目前狀況,則對於未來也是空談而已。而且無法掌握目前,至於未來也就是無法得知,因此不去空談未來。 由此可知,只敬仰原始,而不去知道終了;這種真理是只要守著原始,就沒有終了。也就是修道之人在靈性上是永遠都是今天,而沒有明天的概念。就好像一顆果樹一樣,永遠愛著它的綠葉,而不注重它所結的果實。因為綠葉會不間斷地生長與更替,而果實無法像綠葉一樣不斷地生長,所以果木只注重它的綠葉。 相對地,修道之人也要像果木一樣,只注重目前的狀況而專心靈修,而不執著凡俗上的物質一切變化。因為凡俗上是短暫的,只有靈性是永恆的。 因此,唯有修道之人專 一守著    靈性上師之神性軌道靈修,不管目前凡俗上一切物質東西的變化,也不管未來是如何,由    靈性上師之神性力量運化著,脫離人生疾苦。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5)

文學/道德經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註解: 失自然而後有德業,失德業有仁行,失仁行有義路,失義路有禮儀,存禮儀則薄於忠信,而失自然爲紊亂之首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失去自然之後才有德業,失去德業才有仁行,失去仁行才有義路,失去義路才有禮儀;如心中存有禮儀的話,則輕於忠信而失去「自然」此是混亂之禍首。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上古時候之人沒有禮,因為上古是太平時代,也就是神仙治國之時代,人與人之間相處,自然由心靈發出互相親切相待,因此沒有人為因素之禮。其原因是神仙本是清氣,而有具有感化作用力,由此感化促使人自然地平和相處。 但到上古之後,立即談到禮。為什麼有了凡俗上之禮?因為上古 之後,人心不復古。也就是很少神仙下凡治理天下事,便由凡人自稱王來治理天下事,以致以制定凡俗上之禮維持秩序,由此人為因素之禮來維持人與人之間彼此相處,但卻失去了自然。因為這種禮就是凡俗上假性之禮,也就是不是由心靈發出來,而是外表假裝出來,以致造成虛假之禮。人人刻意去做虛假不實之禮,終致違反了自然,而導致產生假德性、假性仁義之情形。 假若心中存有禮儀的話,便失去人和,而失去自然,這種情形是混亂之首。相對地,假若凡俗上一切或是人與人之間相處都以靈性為主,則會產生靈性與靈性,共同產生清氣,而形成平和喜悅之天下。因此靈修是凡俗上之根本。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4)

文學/道德經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註解: 上禮有求故無以應之。攘臂者時謂展手取物也,禮爲執行五常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仁義之下則禮爲高上。上禮如存心去實行的話,則無法得到「道」之回應,有如精神亢奮之人,時常伸手去取物。因此禮是用來維繫仁、義、禮、智、信五常紀綱。 這一句是說,禮居在仁義之上方。 靈性上之禮如存心去實行的話,則無法得到    道本體之回應。因為靈性上之禮是由元神體之靈性善磁場所散發出來,如果以人為方式去力行,則違反    道本體之法則,因此被    道本體所排斥,而無法得到    道本體的護祐。 就好像一個精神過度興奮去求取物質,而心靈急躁,盼望得到東西一樣。因此,禮是用來維持仁、義、禮、智、信五常紀綱。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3)

文學/道德經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註解: 上仁合德亦無可為,上義判斷以有可爲。 以靈修觀點解說: 德分為上德(靈性之德)與下德(凡俗之德),上德乃是下德對修行至高無上之人的尊稱。於是有仁義之產生皆出於下德,因此仁義皆出於 心。然而上仁合德不出於 心,上義判斷皆出於心。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有修道與沒有修道所發出的德有所不同。有修道之人所散發出來就是靈性之德,也就是靈性之善;沒有修道所發出則是凡俗上之德,也就是要求回報之德。 因此,靈性上之德就是沒有修道之人對    靈性上師的尊稱。所以,仁義之產生皆來自於沒有修道之人,因而仁義皆出於沒有修道之心。然而靈性之德不出於 心,仁義判斷皆出於心。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2)

文學/道德經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註解: 上德無為無事可爲,下德有為有所作爲。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以感化方式治理天下事,而成功立事之「德」不出於 心。凡人有心去治理天下事,好高驚遠之「德」皆出於心。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以神性磁場感化方式治理天下的事情,而成功立事的神性力量不是人為因素有心發出,而是由祂本身的元神體自然散發出來。沒有修道之人都以強迫方式刻意地去治理天下事情,而且好高驚遠之德出自於心,此種就是有為之心。  

王偉忠張大春南國漫讀精彩開講 秋意時節來一場閱讀無邊際漫遊

記者秦毅君/屏東報導 在秋意正濃的時節,來一場閱讀無邊際漫遊 。2023南國漫讀節在11月推出6場講座,邀請製作人王偉忠、作家許悔之、張大春等知名講者輪番登場,11月4日除了講座,在屏東總圖戶外廣場舉辦漫遊市集,及創作藝人鶴 The Crane的演出。 ▲2023南國漫讀節,民眾迴響熱烈。(圖/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南國漫讀節持續於11月辦理亮點講座、藝文表演及市集活動。11月4日中午11時在屏東總圖3樓大階梯,邀請作家兼學者于國華,以「你的美、你說了算!」為題,從當代多樣化的美學觀點出發,鼓勵大家能夠接受多元美的人事物。下午1時30分作家許悔之以「眾聲如此喧嘩——1980年代,我的文化啓蒙與養成」為主題分享;下午3時半由資深策展人林宜標,從「藝展人生—30年的辦展啟示錄」,帶大家看到展覽背後的秘密。 11月5日將有兩位當代文壇重量級作家與一場鐵道的講座,中午11時在總圖5樓,作家駱以軍將會出席,以「重返80年代情懷,漫遊屬於台灣的文學記憶」,暢談台灣文學的多樣性發展,讓大家思想與視野也跟著漫遊;下午1時重量級作家張大春以「從老台北談記憶與書寫」分享什麼書寫經驗,讓許多人相當期待。另外,壓軸講座11月25日下午4時半,由製作人王偉忠以「眷村的幸福,是手工捏的!」,在屏東市得勝遺構公園旁空地演講,聆聽王偉忠分享眷村的幸福感,本場次優先開放事先報名民眾入場就坐。# 2023南國漫讀節講座報名請上Accupass網站,更多活動資訊請上屏東縣政府文化處FB、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FB查詢。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1)

文學/道德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註解: 上德之人不恃其德,故有其德;下德之人常執其德,故無其德。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與道合一,與萬物同宗,雖然使萬物自然生長,而不自炫耀其「德」,因此「德」被萬物運生,常存於世間而永不滅。凡人知曉有「道」之存在,但卻不知有「德」之存在,因此凡人的「德」皆出於有心,而終身不能輕忘且做事具有回報之心,以致此「德」無法被萬物運生,而終至毀滅消失於世間。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    靈性上師本身在天地之前被    道本體所生,所以是與    道本體合一;而萬物是在有了天地之後才被    道本體所生,因此,    靈性上師與萬物同宗。同宗的涵義是    靈性上師與萬物皆以    道本體為祖宗。 但是    靈性上師比萬物還高層次。也就是說    靈性上師是在還沒有萬物之前,就被    道本體生出來;雖然使萬物自然生長,但自己的仁慈之德不會自我顯耀出來。因此,這種仁慈之德被萬物運生著,而永久留存世間永不滅。 凡間沒有修道之人都知道有    道本體之存在,但卻不知道有仁德之心存在。因此,沒有修道之人都假裝仁慈之 心,此種仁慈是刻意而不真實,所以所作所為自己都存有回報之心,以致此種假仁慈之德無法被萬物運生著,到最後毀滅,消失人間。我們從這一句就可以了悟:在人間只有修道之人才能由靈性之善引發仁慈之 心,而不是以人為因素刻意製造出來。 因此,修道之人的仁慈之心來自於    靈性上師神性力量造化出來,因為    靈性上師是    道本體之化身,因此才可以運化著修道之人的仁慈,永遠留存在世間。

【道德經】道經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2)

文學/道德經 無名樸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自正。 註解: 令人無爲,無為則無欲,無欲則安靜,王侯以安靜治則天下自然歸於正道。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促使世人感化,感化之後則沒有貪念,沒有貪念則內心自然產生祥和,古代天子如能以祥和治理天下,則天下自然歸於正道。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    道本體之清氣促使人類達到自己感化自己,感化之後,也就沒有貪念;沒有貪念,則內心自然產生祥和磁場。古代皇帝如能以修道祥和之力量去治理天下,則天下自然地歸於正道,而不產生亂象。所以靈修能夠促使人類之靈性提昇,而由靈性的善感化自己,滅除貪求的濁氣,內心也就自然地產生祥和之磁場。 因此,人類只要修道,沒有不能自己治理自己,而回歸赤子之心,純樸地生活,甚至消除因果業障,到最後得到神仙之道。 〔本章要旨〕 治世必以「無爲」,而合乎「道」之運行,則天下自然歸於正道。

最新新聞